進入保定軍校深造
1912年1月,白崇禧隨廣西學生敢死隊由孝感乘火車到漢口,參觀了黃鶴樓、楚望臺等地,休息3天后,乘拖輪沿長江順流而下,到達南京。全隊先住進南京陸軍小學所在的小營,后遷至市中心鼓樓附近的原兩江總督端方的公館。剛到南京時沒多少事可做,于是白崇禧偕隊游歷了南京城內外的明故宮、明孝陵、雨花臺、秦淮河、莫愁湖等風景名勝,心情十分愉快。
不久,廣西學生敢死隊奉命解散,全體隊員轉入南京入伍生隊,為升入軍官學校做準備。當時當局有意讓愿意解甲者“榮歸故里”,因而有許多隊員不愿繼續(xù)從軍,退出了入伍生隊,如黃紹竑和黃天擇。但白崇禧認為自己既已投筆從戎,就決心在軍隊里闖出一番天地出來,選擇了繼續(xù)留在入伍生隊。
在南京受訓半年后,南京入伍生隊奉命改為陸軍第二預備學校,設在武昌的南湖,白崇禧又被送回武昌。黃紹竑這半年在外頗不如意,這時也想方設法加入了進來。
陸軍預備學校即前陸軍中學的變相,所教課程有國文、物理、化學、幾何、三角、代數(shù)、歷史、地理、圖畫、步兵操典、外國文等,其程度相當高中水平,學制兩年。學校對外國文非常重視,英、法、日、德、俄5種可任選1種,所占課時很多,目的是想培養(yǎng)能精通外文、了解外國軍隊情況及國際形勢的軍事將領。
1914年冬,白崇禧等從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畢業(yè),奉命由漢口乘火車北上,到北京入伍見習。這是白崇禧第一次來到與嶺南風物迥然不同的北國故都。他被分配在駐北苑的北洋陸軍第10師(師長盧永祥)見習半年。當時陸軍部對入伍后的教育并無計劃,只是任各師軍官隨便規(guī)定。雖然下級軍官對學生軍官很客氣,但白崇禧仍感到與他們格格不入,也感到由舊式軍隊改編過來的北洋軍的陳舊腐敗。
1915年6月,在結束了學習和見習后,白崇禧踏進了設在保定的陸軍軍官學校的大門。
陸軍軍官學校,因設在保定,人們習稱保定軍校。它是在前清保定陸軍軍官學堂和速成學堂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的,于1912年10月1日正式開學,隸屬于陸軍部。根據(jù)學校條例規(guī)定,學校是“造就初級軍官之所”,“教訓初級軍官必修之教育”,全校設立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兵5個兵科,每科之下設立學生連,其中步兵有7個連,騎、炮兵各2個連,工、輜重兵各1個連。[4]
保定軍校是我國第一所具有資產階級教育性質的軍事學校,從1912年至1923年共招收了九期學生,畢業(yè)生共計6574人。有人統(tǒng)計,在國民黨將領中,保定軍校畢業(yè)生占有很大比例,其中一級上將3個,二級上將10個,上將(包括追贈上將)14個,加上將銜12個,中將(包括追贈、加中將銜)220個,掛中將銜53個,少將137個,掛少將銜21個。保定軍校畢業(yè)生在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及外交方面的影響也很大,有40多人擔任過國民黨政府的重要行政職務,包括行政院代院長、副院長、內政部部長、經濟部常務次長、監(jiān)察院副院長、交通部部長、副部長、航政局局長、駐外公使。還有十幾個重要省份的省政府主席。更多的人擔任過民政廳長、實業(yè)廳長、農業(yè)廳長、建設廳長、財務廳長、土地廳長、省公安局長、市公安局長,等等。很多人還當選過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5]
白崇禧被編入保定軍校第三期步兵科第4連,同期共800多名學生,與他同一連隊的有黃紹竑、夏威、張治中等人;其他連隊還有廣西同鄉(xiāng)俞作柏、呂煥炎等人;外省的有何鍵、張定璠、徐庭瑤、毛炳文等人。這些人后來都是名噪一時的高級將領,有的是新桂系的主要軍事干部和首腦。其中張治中與白崇禧同一宿舍,關系極為密切,后來兩人都成了國民黨政權的顯要,也都是蔣介石倚重的助手,但他們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趨向完全不同,兩人圍繞與中共關系問題發(fā)生過嚴重沖突。張治中后來對人說起白崇禧這位同學:“在保定軍校時,白和我是同期、同科、同班、同桌、同寢室的同學,關系至為密切,而入世以后,就分道揚鑣,南轅北轍,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是很難求的?!盵6]
保定軍校步兵科的課程主要有三大類:學科、術科、和外文,此外還有漢文、史地、算學等。其中學科主要是以學習戰(zhàn)術、筑壘、地形、兵器四大教程為主;術科則以學習器械、槍術、劍術、馬術等。上課時既有課堂講授,又有實地操練及野外演習。軍校的各種制度比較嚴格,若達不到規(guī)定要求的學生,將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懲罰。白崇禧在這種環(huán)境下如魚得水,他對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的學習最感興趣,認真研讀了《作戰(zhàn)綱要詳解》、《陣中條令》等著作,并做了大量筆記。
保定軍校在政治上是保守的,校方借口“軍人不干政”,禁止學生參加社會政治活動,校內不允許閱讀傳播新思想的書刊。校方甚至還規(guī)定,所有的學生來信,須由值星官拆閱檢查,然后蓋戳交給本人,以免學生參與外界的政治活動。尤其是對于第二、第三期的學生,他們大多數(shù)來自南方,而且很多人參加過辛亥革命,因而袁世凱對他們很不放心,借故將較得學生信任的校長曲同豐更換,派他的親信王汝賢任校長,學兵都由北洋軍保送,或從北方各省報考,其目的是在保定軍校之外另立一個系統(tǒng),培養(yǎng)忠實于他的軍事干部。
王汝賢不學無術,很為學生鄙視。雖然他對伙食問題十分注意,稍有不好就指責廚師,以至學生伙食辦得很好。但他秉承袁世凱的意旨,用手段壓制學生的言行,并大肆灌輸對袁世凱的迷信、崇拜,為袁氏稱帝搖旗吶喊,這引起了進步學生的憤怒。一天,一位學生偷偷閱讀經常登載反對袁世凱稱帝文章的《順天時報》[7],被王汝賢查出。王氏認為看《順天時報》的人,就是反對帝制的革命黨人,于是他把全校學生集合起來,命將那名看《順天時報》的學生責打40軍棍。此舉起了學生的公憤,當時就是一片喊打之聲。王汝賢見勢不妙,慌忙退入校本部,并用電話調附近的駐軍,將學校包圍起來。憤怒的學生沖進了校本部要打王汝賢,但他跑得快,已避往他處。于是學生搗毀了他的辦公室,并把他的照片撕碎扔進廁所里,發(fā)泄出了對帝制的怒火。
在附近駐軍的鎮(zhèn)壓下,這次事件被平息。學生配發(fā)的所有槍支都被繳去,大炮也被卸下了炮栓,每一個班軍校學生派一排士兵武裝監(jiān)視。直到一個星期以后,見學生們并無舉動,才將武器還給學生。[8]
雖然經歷了這么一場風波,但兩年的軍校學習生活很快就結束了,1916年冬,保定軍校第三期學生參加畢業(yè)考試,合格者發(fā)給畢業(yè)文憑。對于這批學生的出路,北洋政府陸軍部沒有一個如何使用的計劃,雖說由各人志愿,但大部分被分發(fā)回本省。因為北洋政府對這批學生根本就不信任,分發(fā)本省,任由本省自行安排,亦即這班學生自尋出路。
白崇禧因為自己是回族,所以自小就特別關心中國的邊疆問題,進入軍校后收集了許多有關中國西北邊疆情況的資料。在與同學交談中,總是時常談起邊疆問題,流露出將來畢業(yè)后要到邊疆去建功立業(yè)的志向。白崇禧的畢業(yè)論文也是論述邊疆問題,洋洋數(shù)萬字,因為交卷時間已到,未寫完就交了卷。[9]
對于畢業(yè)后的去向,白崇禧首先選擇的是去大西北新疆。他與徐培根、陸權等20多個同學約好,在分配志愿上填寫自愿到新疆見習,他們的目的是“想訓練一支邊疆新軍,為鞏固邊防、增強國防之用”。此舉得到陸軍部的批準。年輕氣盛的白崇禧一心想在邊疆建功立業(yè)。他在給家里的信中,解釋此舉是意在效法張騫、班超,立功異域,叫家人不必為他擔憂。信中充滿了豪情壯志。[10]
但白崇禧等人的西北之行終未成功。他們首先來到北京,在陸軍部每人領取了旅費500元,計劃從北京出發(fā),乘火車經京奉路到東北,再乘火車經俄國的西伯利亞到中亞的阿拉木圖,然后換汽車到新疆的迪化(今烏魯木齊)。此行雖然繞了一個大彎,但因火車快捷、便利,實為入疆最佳選擇。但是,當他們在北京準備動身時,俄國爆發(fā)了“二月革命”,西伯利亞的鐵路交通隨即斷絕。無奈,白崇禧一行只好改由經陜西、甘肅去新疆。但出人預料的事又發(fā)生了,控制陜西的皖系軍閥陳樹藩獨霸一方,不服從北京政府的管轄,揚言要扣留北京政府派出的途經陜西的人員。這樣,白崇禧等人入疆的另一途徑也被隔斷,西北之行遂成泡影。[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