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一 鄒孟軻母
亞圣母親
亞圣當然就是那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養(yǎng)浩然正氣的孟老夫子。他老人家似乎并不是天生異稟,而是靠后天教化成才的,這里面的關鍵就在于他的母親管教得好。兩千五百年一路下來,“孟母教子”成為家教典范,世世學,代代學,學不厭,學不盡。雖然最終孟母只有一個,亞圣只有一個,但我們還是要向孟母同志看齊,向孟母同志學習,向孟母同志致敬,特別是那些對孩子有異乎尋常想法的母親。所以,母親同志們請注意,現(xiàn)在開始講“孟母教子”的故事,有四個,一曰“孟母三遷”、二曰“孟母教子”、三曰“孟母和事”、四曰“孟母減憂”。
一、孟母三遷
這是個關于孟母最有名的故事,小兒教科書上都有,廣泛流傳兩千五百年,可見故事有多經(jīng)典,直到現(xiàn)在仍然有毋庸置疑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值得現(xiàn)代母親們認真學習。
孟子在成為孟子前叫孟軻。他家境并不好,父親死得早,孟母又當?shù)之斈铮苄量唷C陷V很小的時候,家里因為掏不起房租,只好搬到離墓地很近的地方,那里住房不要錢。這就是孟母第一次搬家,就是為了省一點碎銀子。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離墓地近的“好處”就是經(jīng)常能看到人們下葬時的各種儀式。小孟軻耳濡目染學得很快,他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過家家,這個“家家”不是你扮爹她扮娘,而是高舉哭喪棒,比誰哭得響,哭得動人。這種游戲玩膩了,他們甚至比照人家下葬的儀式挖土筑墳,玩埋人游戲。這一出被孟母看見了。這叫什么事兒呢,沒事就哭喪,好事都哭沒了。她心里想:“咱不能因為省兩個臭錢,就讓兒子學哭喪,這里可不是我兒子居住的地方?!庇谑遣邉澋诙芜w居。
一個婦道人家克服重重困難,為了兒子的健康成長,終于搬到城區(qū)離集市近的熱鬧地方,遠離了瘆人的孤魂野鬼。這下好,圣人小時候也不是圣人,也和我們一樣,是天真的小孩子,好奇,見什么學什么,這符合兒童心理。小孟軻很快熱衷新的游戲,整天和新伙伴玩你買我賣的新游戲:假扮商賈,和人高一聲低一句地錙銖必較,兩眼放出銅綠色的光芒。這一出又讓孟母看見了,那個急?。荷倘耸鞘裁慈税?,是三六九等中最低的一層,是一向被古老的中國人民看不起的,都說農(nóng)民社會地位低,但比起商人來還是高得多。那時,我們祖先并不唯金錢試論,寧可當一名窮困潦倒的書生,也不當充滿銅臭氣的商人。中國人想起商人就會想起奸人,無商不奸嘛!所以中國歷史上,從沒有一個人因為自己是商人而自視甚高的。孟母當然知道孟軻這樣發(fā)展下去的危險性,這才是出了墓窩,又進商穴。孟母立志要把兒子培養(yǎng)成一個上流社會的人,咱怎能因為居所而葬送兒子可能會有的大好前程呢?于是,就策劃第三次搬遷。
第三次搬遷很慎重,孟母沒少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經(jīng)過認真考察,終于選中了一塊風水寶地——學校旁邊,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和這樣的一些人比鄰而居,咱兒子怎么也被熏陶出個之乎者也吧!于是,孟母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搬遷,終于搬到“高尚住宅區(qū)”。果然,自從搬過來,兒子的舉止行為發(fā)生很大變化,進退有度,謙恭禮讓,不“之乎”不說話,不“者也”不開口,滿口都是“仁義禮智信”了。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頭:“這才是我兒子該待的地方?!?/p>
搬家多大的事啊,尤其對一個孤兒寡母這樣的人家,但孟母根本不怕辛苦,為了孩子的遠大前程,不管有多艱難,一定堅持孩子要有一個良好的居住氛圍,至于孩子成不成氣候,那是他自己的事了,但作為母親,咱不能不準備好??上驳氖牵陷V不負孟母望,一舉成為萬世楷模,一代亞圣。這都是搬家搬出來的呀!
二、孟母教子
孟軻上學了,跟咱一樣普通,并不是門門功課全優(yōu),學習態(tài)度也不夠端正,離老師的要求不知道有幾里遠,就是離孟母的要求也差之千里呢!
話說這一天,孟軻放學回家,孟母正在家紡織,一方面供他們母子吃穿用度,另一方面也是為孟軻積攢學費。能住到高尚住宅區(qū),全憑孟母不分晝夜地織布才能換回來??!
別看孟母白天晚上忙,生活壓力大,仍不放松對兒子的管教,這可是她一生的指望啊!看見兒子回來就習慣性地問:“今天學得怎么樣?”孟軻也和我們一樣,并不把當媽的話放在心上,哪個孩子不都有把媽的話當耳邊風的時候?只見孟軻漫不經(jīng)心地說:“差不多吧!”孟母也不說話,只聽“啪”的一聲響,把孟軻嚇了一跳,尋聲望去,原來是母親一刀下去就把織得好好的布切斷了——那不知費了多少個日夜,點了多少根燈油才織成的布。這陣勢可把孟軻嚇得不輕,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孟母很嚴肅地說:“你這樣不認真學習,就跟我切斷織的布一樣,你會一事無成,我會織不成布。一個真正的君子是靠刻苦學習成就自己的聲名,靠不恥下問才能學識淵博,這樣才能居則安寧,動則遠害。像你這樣不下功夫學習,將來肯定免不了是被人役使的料(所謂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是也),而且沒文化就避免不了禍患。這難道不像靠織布為生的人,織布織半截不織了,怎么能穿上衣服,又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像你這樣,女人吃不上飯,男人則毀于無修為,將來不是盜賊就是被人使役的賤役?!泵夏敢恍南胱屆陷V當人上人。
母親斷然一刀,接著一席話,取得了決定性效果,一驚一嚇一嚴肅之下,孟軻內(nèi)因起了變化,從此以后起早貪黑,勤學苦練,比孔子還下功夫,拜的老師就是孔老夫子的孫子子思,最終精通貴族才有權利學習的“六藝”,成為繼孔子之后的又一圣人,而且還在孔子儒學的基礎上有所發(fā)揚光大。
孟母這一刀斷得忒值了,斷得好,斷出個圣人來。關鍵人家孟軻的坯子也好,要不咱就是把家當全砸了,十有九十也砸不出圣人來呀!
三、孟母調(diào)和
孟軻在母親的嚴格調(diào)教和杰出老師的精心培養(yǎng)下,成為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不僅僅是儒學不折不扣的繼承者還是發(fā)揚光大者,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才,那句“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行徑正是孟軻的真實寫照。
但圣人也是有毛病的,比如,他就剛正有余,變通不足,就是在當時也吃不開,更別說在當今社會了,他這樣的人,百分百吃不開。咱言歸正傳,不說他在事功上的事例,只說在家里。
就從孟軻娶了媳婦說起。一日,他從外面走進自己的臥室,只見眼前白花花一片,直耀人眼睛,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媳婦沒穿衣服,裸體橫陳。換尋常人早知道媳婦想什么呢,免不了你來我往哼哼哈哈一番,已盡天倫,再正常不過。但孟軻不一樣,媳婦不穿衣服倒像是他不穿衣服一樣,他又羞又惱,認為媳婦的行為太那個,返身出門,留下媳婦弄不清東西南北,本來不羞不臊,現(xiàn)在倒又羞又惱。她覺著孟軻不浪漫,不懂情調(diào),跟著這樣一個迂腐古板的男人沒意思,一怒之下就跑來找婆婆理論,當然是穿上衣服以后找的。說是要和孟軻離婚:“我聽說為人夫婦的道理,私下并沒有太多的講究。剛才我在臥室,屬于私人空間,而夫子見了我,勃然大怒,很不高興,這明擺著是把我當客人嘛。我知道一個婦人的道義,當然不能和客人睡在一起(我都讓客人看見裸體了,還有什么臉面呢),您還是把我送回我娘家吧!”
您瞧人家孟妻說得多有道理,一天到晚繃著臉,拿腔作勢,擺出一副君子模樣,累不累?再說了,你擺就擺吧,形勢需要你擺嘛,但到了咱自己臥室,完全的私人空間,難道不該放松放松?咱是明媒正娶過來的,又不是偷人,怎么媳婦的裸體都不能在自己臥室里光明正大地看看嗎?臥室里的事自古都不是雅事,不能拿到桌面上討論,人家孟軻媳婦膽子大,敢說敢干。且看婆婆孟母怎么辦?
你還別說,人家孟母可比孟軻強多了,很通人情世故,很通婆媳相處之道,并不批評媳婦和古板兒子相處不得要領,而是把兒子叫過來教訓:“兒啊,培養(yǎng)你上了一回大學,你的學問都學到哪里了?那禮上不是講得很明白嗎?一個人進門,先問誰在,這樣就表示尊重人家;要上客廳,聲音要洪亮,這是提醒人家,我來了;進起居室,眼睛要往下看,別看到尷尬的事,讓人家不好意思。你今天就犯的是沒低下眼睛的毛病,這是你不知禮,卻說你媳婦無禮,豈不是顛倒了嗎?虧你怎么上得學?!泵献右宦?,哪跟哪啊,明明是她勾引我嘛,但從禮上講,母親說得還真對,這可不能讓人家挑禮,咱學的就是禮,是咱的專業(yè)呀!趕緊過去對媳婦賠情道歉,留下媳婦。一場離婚危機化于無形。這都是孟母深懂為人之道,并且把“禮”吃透、吃活的緣故,才調(diào)和了圣人夫妻的矛盾?。?/p>
四、孟母減憂
我是發(fā)自內(nèi)心佩服孟子的母親,無論兒子是小是大,于家于外,遇到問題,老人家都能幫助兒子妥善處理,從容應對,難能可貴,難能可貴。
古語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話。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孝治天下,老父母在,兒子遠游,當然不能盡孝,這可是大逆不道啊,誰敢落這名聲?皇帝老子也不敢。
話說這孟子到了齊國。一日回家面有憂色,觀察人細致入微的孟母關心地問:“兒子,你面帶憂愁,為什么?”已經(jīng)名滿天下的大儒孟子是個大孝子,當然不愿意再讓母親為自己擔憂,就說:“沒什么?!币痪湓拵н^了事。
過了幾天,孟子在家沒事,依著自家門柱嘆息,又讓孟母看見了。孟母什么人啊,心跟明鏡似的,知道兒子遇到難事了,就追問:“前幾天見你臉色不好,面帶憂愁,問你你說沒事。兒子大了,為娘也不愿意過多追問,今天兒又嘆氣,到底是怎么回事?”孟子一看,不說不合適了,本來就是因為自己老娘嘛:“兒子聽說,一個君子如果有合適自己的位置就擔任其職,不會因不該得到的接受賞賜,也不貪圖功名利祿。如果說的種種道理諸侯不聽,道理不能傳達進去,即便是聽了覺得好但卻不用,那也不會產(chǎn)生任何實際效果。兒子現(xiàn)在正是現(xiàn)在這種情況,我的理論人家齊國只聽不用,所以我想離開齊國,但母親您老了,走不動了,跟上兒子顛簸不起了,所以兒子很憂愁。”可不是嗎?留下我難受,人家不重用咱,咱待得還有什么意思?離開吧,老娘年齡大了,本該是頤養(yǎng)天年,在家含飴弄孫的時候,怎么還能讓老娘再跟上自己四處奔波找工作呢?這可讓一代圣人為大難了。孟母一聽,弄了半天是因為自個這個老太婆呀,這下放心了,老太太多通達呀,什么事不明白,想都不用想就跟兒子說:“一個婦道人家的禮數(shù),就是做飯釀酒,奉養(yǎng)公婆,縫制衣裳而已。就是說,女人只修家內(nèi)的德行,并沒有治國安邦那些家外的事情,那是男人的事情,這就叫作男主外女主內(nèi)?!兑住飞喜皇钦f:在中饋,無攸遂;《詩》上還說: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都是說女人就是圍著家里轉,別做那些超越自己分內(nèi)的事,就該遵從三從之道,年少從父母,出嫁從丈夫,夫死就從兒子。這是自古就傳下來的禮?。‖F(xiàn)如今兒子你也成人了,而我也老了。你該行你認為對的事,我自該遵從我該守的禮,這有什么憂愁的?為娘聽你的不就完了!”老太太一席話講得清楚明白,一下子把一件兩難的事,輕輕松松就解決了,孟子立刻感覺自己輕松了許多,知道自己該怎么辦了。
多好的老太太啊,難怪孟子能成為孟子,成為亞圣,多虧孟母啊!
原文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蹦巳ド崾邪?。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睆歪闵釋W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彼炀蛹啊?/p>
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泵夏敢缘稊嗥淇?。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p>
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nèi),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于禮,而責禮于人,不亦遠乎!”
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于姑母之道。
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鄉(xiāng)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于齊,愿行而母老,是以憂也?!?/p>
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冪酒漿,養(yǎng)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nèi)之修,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匝詪D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本又^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此之謂也。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