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甘肅作為古絲綢之路要道之一,承載和傳播了人類文明的豐碩成果,自古以來就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廣袤與壯闊,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豪邁與赤誠,的確如是,這里有著遼闊的大漠,有大漠上終年緩慢而行的駝隊,有駝鈴聲里搖曳生輝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壯美,有壯美里連綿起伏的胡楊林,以及胡楊深處炊煙裊娜的村莊……這一切就像一曲綿密幽深的歌謠,綿綿訴說著古絲綢之路在人類文明史冊中的璀璨光輝。
而這一切,又無不與高原大漠中的村莊息息相關。于是,作為這村莊所養(yǎng)育了和養(yǎng)育著的一代代絲綢之路的子民,怎能不用歌喉去歌吟和頌揚人類文明傳承的驛站呢?《絲路鄉(xiāng)村——甘肅民間風物》作為這驛站上的一扇小窗,折射出絲路上的一些風土人情,讓我們在不經意間了解和把握絲路風情。
本書從“村莊印象”“聆聽時光”“遠去的物事”“行走的腳步”四個方面記錄了絲路之上廣袤遼遠的村野,寫下了村野之間的青青瓦舍,瓦舍之上鳥鳴如洗的晨昏,晨昏之間風吹葉落、冬去春來的斑駁塵世景象,沉淀和融入著我對絲路鄉(xiāng)村獨有的生命體驗。這些年,我偏居西北一隅,安靜地與生養(yǎng)我的大地融為一體,與蟲鳴一同在春日的清晨醒來,與蛙聲在夏日的烈焰里奔跑,與旋舞的落葉在秋陽里靜默守望,與一場遲來的冬雪在闊野漫步。就這樣,我的生命中已沉淀和融入了西北廣袤大野的粗獷與沉著,以及等待著生命星光降臨的柔韌與耐心。因此,我將每一聲懸掛在屋檐的鳥鳴當作生命叮咚的鐘聲,把冬夜里的一聲狗吠當作冬春交季的臨界,把拐過山崖背負柴禾的老者當作我未來人生的明天,把一棵扭歪了腳踝的榆樹看成我前世命運的縮影。于是,我愈是長久地與土地為伍,就愈是不能離棄。就這樣,我安靜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三十余載,土地成了我書寫的冊頁,我成了土地上行走著的文字。有時,當我一個人背負滿天星光彳亍村野時,我就感到大地與我相伴而行,甚至開口說話,說春潮暴動,說暴動里一些親人匆匆地走著走著就走向了大地安靜的腹地,在那里建立屬于自己的另一所宮殿。
于是,有風無風的日子,我都與我的大地相廝守,行走著,記錄著,像一條河流,背負著前行的熱望,一路前行。我知道,辰星和駝隊就在遠方,只需要用歌聲走出暗夜,絲路就是一條光明大道,承有文字的果實和詩的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