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藝境與情懷
與幾個即將畢業(yè)離校的學友道別,由喝茶說到了個人喜好,我恍惚記得初中有段時間迷上了繪畫,常常用鉛筆素描一些人頭,或者用水彩涂抹“法家人物”秦始皇的赫赫威儀,有時幾個同學也交流彼此的畫作,以為樂事??上\嘗輒止,沒有跟隨美術老師一路學下去,樂事變成了憾事。
但我對線條、色彩、圖案的興趣不減,課余收集了不少美術雜志、報刊上的中外畫作印刷品,做成了剪貼本時時翻看,直到現(xiàn)在還保留著。昨晚電視新聞和今天的報紙都報道了吳冠中先生謝世的消息,又勾起了我對這位前輩留存的印象。以我對當代美術完全外行的了解,自然無法全面、客觀評價吳先生在繪畫方面的造詣,但憑直覺卻第一次就喜歡上了他的風格。大約是20世紀80年代初,一位學美術的兄長留下的《吳冠中畫集》教我認識了吳冠中,那些類似法國印象派而又不一樣的斑斑點點、仿佛還在生長著的纖細樹干以及空濛的江南天空,與那些流行的或一般意義上的西畫、國畫皆大不同,同時跟其他名家也不一樣,我感覺吳冠中的魅力是獨一無二的。
90年代,吳冠中的作品已經(jīng)享有盛譽。記得那時央視《東方時空》節(jié)目有對他的采訪,他講話的態(tài)度、表情、聲調(diào)令人過目不忘。之所以過目不忘,其實只在于“單純”與“真摯”。畫面中有他抱著一抱畫軸乘坐汽車的鏡頭,一路上無論汽車怎么顛簸,他都緊緊抱著那些畫軸,生怕它們有所破損,這個細節(jié)把吳先生對藝術的癡情表現(xiàn)得很是生動。這就是藝術家,而不僅僅是個“畫畫兒的”。
可能是因為“隔行如隔山”吧,我沒有試圖近距離地去觀察他,前幾年他來杭州,到美院講他的藝術觀,我也只在后來的報紙上看過相關報道,其中“三百個齊白石也抵不過一個魯迅”的說法又讓我看到吳先生的另一種情懷。我猜想,大概吳先生心底有比繪事更重要的牽掛吧?他如此推重魯迅精神性的、靈魂性的價值,應該與他的國家觀念、民族觀念有關。
今天杭州的報紙都在說吳冠中,《錢江晚報》頭版是一幅吳冠中演講特寫彩色照片,旁注是:“2007年10月16日下午,吳冠中走進本報主辦的浙江人文大講堂,漫話藝術與人生,時年88歲。當時本報記者問他,如果再給您80年,您最想做什么?他說:‘我要學政治,把國家和民族搞好!’”
這真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吳冠中,1919年8月29日(農(nóng)歷己未年閏七月初五日子時)出生于江蘇宜興,先后在杭州、巴黎學畫,2010年6月25日夜半(農(nóng)歷庚寅年五月十四日子時)在北京醫(yī)院辭世。
2010年6月27日于杭州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