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口村隨筆》序
山岳之峻高,積于土壤;無土壤,安得有山岳。滄海之浩淼,聚于滴水;無滴水,又何從有滄海?!独献印酚醒裕骸皥D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庇峙e實例三以明之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鄙圃昭院?!故克勤小物,則竹頭木屑且可備軍實,天山間固不當有廢材,亦唯善用天地之才者乃能舉重若輕,成天下之難事大事。何也?以其知天下事之無微不巨,不敢不致力于微而慎為之,能善于微則亦善于顯矣。荀子曰:“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贝酥^也。
筆記為書,或?qū)懫渲苯又娐劊蛴浧渑既恢畷?,要在捉住當前一境,使之留于札牘而不消失;猶之李賀作詩,驢背得句即書片紙納奚囊,乃克保其一剎那間之靈感。然古代之學,信仰前師而已,無待于思辨,故即有所感猶可以無記。自宋以來,始正式入于研究之途,筆記書之多且精亦遂托始于宋,沈括《夢溪筆談》、洪邁《容齋隨筆》、程大昌《演繁露》、葉大慶《考古質(zhì)疑》,其選也。至宋末,王應麟作《困學紀聞》,悉心鉤稽材料而貫穿之,不輕下一字,其為精密,直造最高峰矣。元明重文藝而疏學術,研究之風又衰落,故楊慎《丹鉛錄》、焦竑《筆乘》,雖衍宋學余緒,然思想不深刻,證據(jù)不完備,實遠遜于宋人,其他作者更不逮焉。至吾宗亭林先生出,萃畢生之力于《日知錄》一編,致廣大而盡精微,其成就又超軼《困學紀聞》。三百年來,守其榘矱,以筆記方式作考證文字者不可殫數(shù),王念孫《讀書雜志》及其子引之《經(jīng)義述聞》尤敻絕百世。然清代文字獄屢興,學者不敢談經(jīng)濟,研究范圍限于古籍,故其精密雖有逾亭林而廣大則終莫能及。章學誠嘗笑其工于擘繢補苴,如蠶食葉吐絲而不能成繭。予于此說竊不謂然。清人之學范圍固小,其成就固零碎,然皆征實而不蹈虛,既征實矣,則必可得客觀性之是非;此工作又為此一范圍內(nèi)必課之功,且已遍及各個角落,既課其全功矣,則便易獲得全面性之結論。故就其一人一事之成績觀之,誠有若七襄之不成報章,然茍能集合同工,為之作系統(tǒng)之整理,組織其研究結果,使之得盡其用,則豈特成繭,累累者皆縑帛已。吾輩承受此遺產(chǎn),試問將棄未成之貨于地耶?抑將加以制造之功,使之成材以衣被于人間耶?
予年十六,入蘇州中學,先祖廉軍公慮其《五經(jīng)》未畢誦,為之夜課《周易》、《尚書》。是時予已習于泛覽,輒從群書中摘錄經(jīng)說之異于讀本注文者為一帙,旁加圈點以示欣賞,而游蹤所及,聞見所喜,亦分冊寫之,是為予有生從事筆記工作之始。幼年涂抹,今尚存一二,偶爾翻觀,多堪嗤笑。自肄業(yè)北京大學,略識為學之途,乃于記中自抒意見,而年少氣盛,工于呵斥,前代權威與并世英賢俱無所避。其后學力少進,知成才之匪易,必當寬于責人而嚴于自督,遂力屏浮詞,唯尋實證,每記一事,隨時加以修正補充。友朋編輯刊物,索取文稿,即于此中求之,取其已有什五把握者施以陶熔,且更集新材連綴為長篇文字。讀者弗知其積累之苦也,輒驚予記憶力之強。因曉之曰:“舉記憶力言,誠無有弱于我者。我之生也,重闈愛之甚,期其早達,故未能步行,已令識字;未能自食,已讀《大學》;未能自衣,已讀《左傳》。以就塾年齡之太稚,斫傷其神經(jīng),故開卷雖了了,掩卷即茫然,予之不能治文字學、讀外國文者以此。所以尚得自廁于考索之工者,只緣隨地肯留心,而此腕又不厭煩,有得輒書,作不斷之探討耳?!吨杏埂吩唬骸艘荒苤喊僦耸苤呵е!巳魹橛柩灾病!倍嗄陙硭洿賰裕中院镁蹠?,窮束修而羅致之,塞屋充棟,擷取材料又至便,自分終老此身于書城中,年可發(fā)表研究文字一二篇矣。詎意戔戔之求,時代洪流竟吝而不許?!熬乓话恕弊冏鞫韧鲋钆d,為通俗讀物以事抗戰(zhàn)宣傳,社會任務益負益重,直無讀書余閑,至“七七”難起而被迫離其舊窟,只身逃死,不僅圖書一冊未攜,即筆記稿本亦都棄擲,偶一執(zhí)管,悵望躊躇。斯時也,恍若商賈之破產(chǎn),士兵之繳械矣。
二十七年秋,自皋蘭赴昆明,任教云南大學。手頭既空無所有,而教學不能離工具,撙節(jié)薪金,得法幣四百圓,持入市,買縮印本《十三經(jīng)注疏》、《資治通鑒》于世界書局,買《二十五史》及其《補編》于開明書店,買《四部備要》零種于中華書局,買《國學基本叢書》于商務印書館,居然盈兩架。以敵人轟炸頻,賃屋北郊浪口村。其地距城二十里,盤龍江三面環(huán)之。危橋聳立,行者悚惶。雨后出門,泥潦尺許。村中才十余家,幾不聞人聲?;钠Ъ壬酰e客鮮過。每周赴校,一宿即歸;室中唯先妻履安為伴。此生從未度此清靜生涯,在久厭喧囂之后得之,更有樂乎斯,遂盡力讀書寫作。是時教授《中國古代史》,以語體文字撰述講義,使讀之者弗為考證之語所困。然古史材料少而問題多,不加考證即無以定其然否,故亦摘取人我研究結果作注語附文后,備有志治史者之尋省,而先書之于筆記冊中。前在北平,雖多披覽,以正式工作為專題研究,常集中精力于一二問題,筆記之范圍不廣。及至是,甚欲以現(xiàn)階段之古史研究施以系統(tǒng)化,俾初學得承受較正確之古史常識,民族、疆域、政治、社會、宗教、學術各方面無不當注意者,規(guī)模大擴;前一年游西北所得資料又稍加條理,并入記中。第資我活動者僅此兩架書,輒自嘆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杞衿髦敛焕?,尚望善其事耶!”而禍福相倚伏,昔以書多紛心,基本書籍不遑細讀,今案頭已無雜書,補救前失,又當欣幸。所憾者,所提諸問題,獻疑固可,欲考核以歸于一是,所望即嫌太奢,是則注語與正文之有待改寫可知也。居村中凡八閱月,得講義十萬言,筆記亦十萬言。
二十八年秋,應齊魯大學聘至成都,主持國學研究所,先后錄取研究生十余人,朝夕相見。因規(guī)之曰:“自五四運動以來,學者群作論文,以全力解決某一問題,筆記之調(diào)不彈久矣。然論文篇幅長,易生蕪累,蓋立一系統(tǒng),有不得不加鋪張者,既未處處作深研,自必不能無可擊之瑕。學者當先從筆記下手。筆記者,或長或短,悉如其分,不多衍一字,有簡潔之美。其為文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記錄人言,其態(tài)度可以嚴肅,亦可以詼諧,隨意揮灑,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機。此學術界之小品文也。學者誠當求大成,勿自安于小品。然初學畫者必以一山一石始,稍久,胸中具丘壑,然后漸進而為巨幅,事豈可以躐等。故為筆記既多,以之匯入論文,則論文充實矣。作論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則著作不朽矣。譬諸筑室,此其陶甓者也。若見陶者而笑之,曰:‘汝不能為屋!’陶者誠未及為屋,而屋必需甓而成;陶而不為屋則可,為屋而不資于陶則不可。自分工言,自工作階段言,俱宜若此,是以學者之事,其最后標的固在大通,而個人修學,循序漸進,必先肆力乎一曲,此正所以為大通之試驗、之練習、之準備也。今日史觀之說張矣,人多謂考據(jù)與史觀為史學中對峙之兩派,吾謂非也。考據(jù)以確定事實,史觀以發(fā)抒理論??紦?jù)為下學,史觀為上達。非下學無以奠其基,非上達無以發(fā)其用。閭闔宮殿,至壯觀矣,必有此大建筑乃得萃萬國衣冠于一堂,舉曠代之大典,然茍無數(shù)千勞工揮其血汗以畚土、構木、筑墻、施雕繢者,則物于何有,壯于何存!考據(jù)之業(yè)猶勞工也,誠能在一定計劃下分工合作,發(fā)現(xiàn)若干沉霾已久而極有歷史價值之事實,使理論家得憑借之以建其史觀,夫然后可以吐奇耀彩,為全人類所仰望而遵循。故下學而不上達者有之矣,才所限也;上達而不由下學,則無根之飄萍與一現(xiàn)之曇花,霎時覺其可喜,俄頃而消失耳。”諸生聞之皆曰“然”,因各就所讀書做筆記。是時所中出版物,有學報,有季刊,有半月刊。學報、季刊俱載論文。半月刊曰《責善》,載筆記文字,予亦抄滇中所記入之,與同學相觀摩。及此刊散之四方,朋儕頗有遠道貽書討論者,自慚村居弇陋,又率爾操觚,實不足示人,故是后每有刊出,必加修削,雖顏曰浪口村,不啻崇義橋矣。(研究所于二十九年夏遷至成都北郊崇義橋賴家園子。)其時本所借得粵東羅氏藏書三萬冊,成都為大市,羅氏所未備者亦易購致,參考材料遂不愁缺乏。惜予病血壓高,就醫(yī)驗之達百八十,終日昏昏如墜云霧中,居書叢而不能多讀,唯有自嘆福薄爾。
三十年,校中有為予構蜚語者,予不慣與小人乘,乃移席重慶。是時幣值大貶,薪金無以資生存,末如之何,一身兼任數(shù)職,日奔馳于道路。曾有句曰:“一日分呼三店食,七宵投向四床眠?!对姟贰稌酚谖疑裆竭h,慚說沙坪執(zhí)教鞭?!鄙钪话踩绱?。友人之善謔者笑予曰:“子真成‘太史公牛馬走’矣!”相與浩嘆。勞動結果,血壓幸漸低,而學業(yè)更荒,每懷浪口村中生涯,如在天上。履安萬里奔波,涉山降水,備受辛苦,體本孱弱,至此竟不支,于三十二年五月歿于柏溪。予煢獨吊影,益難為懷,形存質(zhì)亡,撫書卷如隔世。雖任教大學,登堂猶展書作講,然過眼云煙,未嘗稍留痕跡。此三年中直可謂為予脫離學術界之長時期,本冊所載,僅《商人釋名》與《左丘失明》二篇是彼時文字耳,不可痛耶!
三十三年七月,予與靜秋結檎,生活略寧,筆記又成一冊。翌年敵人降伏,因先赴北平,集合殘存書稿,謀繼續(xù)攻鉆。及歸蘇州,料理家事,且就新職,塵務又群萃,仆仆京滬道中,夜以繼日,其不遑啟居之狀直與在渝無異。汲烈顧影,嘆此生其已矣。時表侄女張君毓芬助我抄寫,因?qū)倨鋵⒁寻l(fā)表之筆記清錄一通,以待增訂。而老友王伯祥先生主《文匯報·史地周刊》筆政,索予文字,又抄出筆記若干則,并新撰者投寄之,題目《寶樹園雜記》。寶樹園者,吾族先人所構,八十年前遭亂殘毀,予之故居在焉。
自辛樹幟先生任蘭州大學校長,頻年見邀。去年6月遂又西行,講《中國古代史研究》,日課兩小時,凡述古籍源流及古史中主要問題十余端,積稿約二十萬言,擬編次為《古史鑰》一書,示學者工作門徑。及歲杪歸,時局臲卼益甚,竟無術成此系統(tǒng)之著述。會家起潛叔勸予整理舊稿付油印,念此筆記始寫于昆明,重理于成都,又續(xù)附于蘇州,荏苒迄今,歷時十載,若不速令成編,恐即此抗戰(zhàn)期間弩末之功亦不得暫留天壤。因竭盡其力,自4月中旬至7月下浣,在炮聲、槍聲、炸彈聲中,埋首以為,誤者正之,闕者補之,比次為六卷。卷一論地理,繼承昔日禹貢學會工作,為民族史與疆域史之探求者也。卷二述制度,為周秦之政治制度與社會制度作鉤沉,擬以樹立古代史之骨干者也。卷三考名物,此十年中學雖不進而舟車之轍跡彌廣,即今可以證古,即邊疆可以證中原,對于大小名物時有會悟,創(chuàng)為新解者也。卷四評史事,卷五繹文籍,皆衍《古史辨》之緒,欲作一番洗刷工夫,期揭出其真相者也。卷六記邊疆,吾游西北、西南,見蒙藏回爨諸民,相其文化,叩其歷史,知實為絕好工作園地,而自恨不能久居也,爰就實際之見聞書之,倘能使讀者興起,慷慨遠行,為學術界增益新材料乎?都凡百二十二則,十七萬言。其中亦有新撰文字,則皆十余年來蘊積于心而至今始得寫出者耳。以急于付印,不及細按,其中必有他人所已言而吾猶矜為創(chuàng)獲者,亦必有他人已考定之事實而吾尚執(zhí)滯舊說者,又必有欲創(chuàng)新說而反自陷于謬誤者,是皆有待于愛我者之指正與他日之修訂矣。
村居所書,實不僅此。有以問題較大,一時不易得結論而未收者,大抵皆制度也。有以所記過瑣細而未收者,大抵皆名物也。此外尚有論宗教者,論文藝者,俱以待補充而未編集。將來稍解菽水之虞,得徜徉于文史之囿,當更編為四卷,制度一,宗教二,文藝三,雜記四,為《浪口村續(xù)筆》。其抗戰(zhàn)前所為,亦擬別錄為數(shù)編。俟我暮年,更將一生筆記刪削合并,取英人牛頓之言,命之曰《拾貝編》,竊附于王鳴盛《蛾術》、李賡蕓《炳燭》之后。噫,學海無涯,貝殼種類又極繁雜,予其能拾得特異之數(shù)貝以有裨于生物學界耶?抑予所得之貝自夸為特異者,自專家視之猶常貝耶?是不可知已!是不可知已!
書既成,因記其經(jīng)歷如上。念此零星短札,不難集事,而在此大時代中裒合之艱苦,猶如此,使無多方面之助力,豈不消滅于無何有之鄉(xiāng),為之擲筆而長嘆。至云大蘭大兩種講義,一述古代史,一論古史學,有若車之兩驂,必當求其步伐之齊一,而完稿何時,殊未可料。嗚呼,予自畢業(yè)大學,立志從事古史,迄今垂三十年,發(fā)表文字已不止百萬言,而始終未出一整個系統(tǒng),匪不欲為,懼學力未至,徒欺人也。然而起人期望,受人責備,為日久矣。年已老大,茍不早從考索之功進于獨斷之學,若實齋所謂蠶食葉以成繭者,則此生終有一大事未了,將對虞淵之日景而長號,故內(nèi)心之要求亦迫且切矣。兩大學中所講,特粗引其緒,至于確然立一系統(tǒng),示后學而無疑,其事尚遠。倘此后歲月容予翱翔,自當悉力以赴,期于無負此生與啟迪我之時代。世有惠而好我者乎,愿共推動而督責之,庶幾微薄之志猶有晚成之望也!
1949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