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夢魘般的“文革”歲月

我活在人間:陳漱渝的八十年 作者:陳漱渝


第三節(jié)夢魘般的“文革”歲月

我在中學執(zhí)教14年,其中有10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度過的。

記得“文革”初期,有兩個口號:一是“橫掃一切牛鬼蛇神”,二是“在靈魂深處爆發(fā)革命”。為了跟上形勢,我也說過違心的話,參與過批判其他同事的事。但是,局面愈演愈烈,使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一批原本天真爛漫的中學生,在一兩個月當中迅速轉(zhuǎn)身,變成了面目讓人難以辨識的紅衛(wèi)兵。1966年8月23日下午,北京文聯(lián)的造反派批斗老舍、蕭軍等著名作家?,F(xiàn)場目擊者王松聲證明:“女八中的紅衛(wèi)兵是參與當時這個事情的很主要的力量?!保ǜ倒饷鳎骸独仙嶂啦稍L實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51頁)這次批斗造成的慘劇將銘刻在“文革”史上:8月24日,老舍失蹤;25日,太平湖漂起了這位偉大作家的浮尸……

同樣在1966年8月下旬的一天,女八中的紅衛(wèi)兵通知要在下午批斗我。那天中午,我決定結(jié)束自己25歲的年輕生命,采用的是必死無疑的手段。不料被通知我去接受批斗的一位青年教師發(fā)現(xiàn)。另一位廚房的大師傅聞訊趕來,把我抱上三輪車,送到附近的北京第二醫(yī)院急救,自殺終于未遂。我無罪可言,無罪可畏,唯一不能忍受的是羞辱。我當時太年輕、太脆弱,連如今看來其實是小茶杯的風波都經(jīng)受不起……

我在宿舍被紅衛(wèi)兵關了一周,衣物、書刊被抄了個底朝天,沒發(fā)現(xiàn)任何罪證,又稀里糊涂被釋放。自殺雖然在當時被認為是自絕于人民的現(xiàn)行反革命行為,但他們并沒有因此給我戴上現(xiàn)行反革命的帽子。

1968年5月,黑龍江省革委會把創(chuàng)辦柳河“五七”干校的經(jīng)驗報送中共中央,被編入供中央高層領導閱讀的《“文化大革命”情況匯編》第628期。同年9月30日,毛澤東對《柳河“五七”干校為機關革命化走出條新路》一文做出批示:“此件似可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干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碑斈昴甑祝本┪鞒菂^(qū)教育系統(tǒng)籌辦“五七”干校,校址擇定在昌平縣(今為北京市昌平區(qū))的白各莊。第一批學員中,除開西城幼兒師范的師生屬于“一鍋端”之外,西城區(qū)中小學還被抽調(diào)了一批人,對象是那些挨完批斗并沒有發(fā)現(xiàn)嚴重問題的領導干部,也有一些所謂“問題清楚”“推一推可以推過去,拉一拉可以拉過來”的教師。我顯然是被視為后一類型。當時整人的積極分子和接受批斗的挨整對象,則都留在原單位繼續(xù)搞“斗、批、改”運動。

“五七”干校的生活是艱苦的。初創(chuàng)時期沒有校舍,我們這些學員分別住在三個村子的老鄉(xiāng)家里。冬天無火爐,幾個人在一條涼炕上靠擁擠取暖?;锸硺O差,既無魚肉,也少菜蔬;能吃上一片“王致和臭豆腐”就算是“打牙祭”。主要任務是從德勝門的城墻上拆下古城磚,裝在大車上,再靠人力拉回干校所在地去壘豬圈和建校舍。據(jù)說古城磚是用米湯攪拌黏土燒制而成,每塊都沉甸甸的,有棱有角,幾十斤重??咳笋{轅運古磚,一走幾十里,那勞動強度之大可想而知。特別是遇到下雨,道路泥濘,大車轱轆陷入泥沼,要齊心協(xié)力拉出來,真是需要拔山之力。今天回想起來,我們當年邊念語錄邊拆古城實在是一種破壞文物罪。無怪乎北京市政協(xié)原主席程世娥聽我談及這段往事時,用手比作手槍狀直指我的鼻子,意即“真該斃了你!”

“五七”干校校舍建成后,生活有了改善。我們搬離了老鄉(xiāng)家,在干校的宿舍里睡地鋪,吃飯則到兼作禮堂的飯廳。不過每頓飯前都要以班為建制唱語錄歌,跳“忠字舞”。嚴冬時刻,拿著飯盒排隊去食堂,鋁勺和飯盒會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金屬碰撞聲,但走到飯廳前起舞,這種聲音就一點都聽不到了,因為飯盒和勺子已經(jīng)緊緊凍在了一起。最好吃的菜是紅燒茄子,因為有油有糖,比如今吃鮑魚海參都過癮。我們連的任務是種菜。俗語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眴慰课覀冞@伙人當然排不出種菜所需要的那么多糞便,于是只好到城里去淘。

淘糞是一種又臟又累的勞動,但我們卻趨之若鶩,其中的奧秘是借進城淘糞之機,可以回家跟親人團聚一兩晚,因此成為跟今天出國考察似的美差。當時我在北京著名的長安劇場、北京人藝劇場和老干部聚居的紅霞公寓都淘過糞,也跟“五七戰(zhàn)友”們走街串巷,既挨家挨戶收爐灰,又去一個個小公廁淘糞,晾成糞干運回干校。每當糞湯濺得滿身滿臉都是,我們就會受到表揚,因為導師說過,身上沾了牛屎的農(nóng)民要比渾身書香的知識分子干凈得多。有的“五七戰(zhàn)士”豪情滿懷地吟詩:“老三篇,記心頭,站在糞車上雄赳赳。赤膽忠魂為人民,一顆紅心要紅透?!?/p>

也不知我們的心究竟“紅透”沒有,大半年過后,西城區(qū)教育局“五七”干校學員大輪換,有的回原單位工作,有的留在干校繼續(xù)改造鍛煉。干校軍代表要我就去留問題替他起草一篇動員稿,我在文中提出一個口號,叫“走得高興,留得安心”。這個口號很快就被人用白灰刷在了墻頭。所有學員都在學習討論這場動員報告,說軍代表講得如何如何深刻,如何如何給人以啟示和教益。我心中竊笑:自從“文革”以來,我所有的文章和發(fā)言即使不被視為毒草,也會被打上問號。而同樣是我的文字,一旦從工農(nóng)兵的嘴里講出來,則立即改變性質(zhì),身價倍增,這豈非怪事?

去留名單很快就宣布了,我屬于合格學員,立即畢業(yè)返回原校教書,因為那時已經(jīng)由“停課鬧革命”到“復課鬧革命”。我當即熱淚盈眶,對干校充滿依戀。今天的讀者讀到這幾行文字,大約會鄙夷不屑地說:“奴性!”然而這確是當時我流露的真情。這是因為干校勞動雖然臟累,但人際關系卻比原單位相對單純。學員“同是天涯淪落人”,鮮有相互構陷傾軋之事。當年的“五七戰(zhàn)友”有些從此成為患難與共的朋友。除勞動之外,每天“三飽一倒”——即三餐吃飽,晚上倒頭一睡,也是一種神仙境界,沒有在原單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魯迅把中國歷史劃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生活在“五七”干校就好比置身于魯迅所說的第二種時代。非歷史情境中人是很難體會到這種感受的。

從干校返回學校,我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即使沒有脫胎換骨,也算是改造得很不錯了,可以全身心投入“教育革命”之中去。然而1969年底至1970年初,又開展了一場“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陰謀集團”的運動。我至今仍未搞明白什么叫“五一六”組織,至今也未看到過對“‘五一六’陰謀集團”的權威性解釋,更沒有任何人為這場全國性的大清查承擔責任,但當時我卻成為“五一六”的嫌疑分子。原因是我一位同鄉(xiāng)兼校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當時被隔離審查,我所在學校的專案組成員到該院看大字報,發(fā)現(xiàn)了這一線索,便立即勒令我交代問題。一位專案組成員找我談話時先朗讀了一段林彪關于清查“五一六”的語錄,而后說:“參加‘五一六’,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主要通過同學、同鄉(xiāng)關系秘密發(fā)展。既然你有一位同鄉(xiāng)、同學在社科院作為‘五一六’分子隔離審查,所以你也要用大字報的形式向全校師生做出交代?!避姶碛掷^續(xù)對我“攻心”:“陳漱渝,你有海外關系。我們把你定為反革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蔽一卮穑骸澳钱斎?。”他說:“但我們先不這樣做,全靠你自覺交代問題,這是組織對你最大的愛護?!比欢鴮τ谶@種“愛護”我實在難于領情,又無法做出讓他們滿意的交代。于是有位積極分子在一進校門就可以看到的墻頭刷出一幅大標語:“陳××不要故作鎮(zhèn)定!”接著,在一次西城區(qū)傳達教育革命精神的大會上,我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逐出禮堂,理由是我不適合聽傳達報告。我又蒙受了一次羞辱!脆弱的心靈又受到一次重創(chuàng)!回到家里,我仰臥在床上,兩眼直瞪天花板,整整半天紋絲不動。

再次輕生嗎?我已經(jīng)有了一次教訓,感到不能再做對不起母親、對不起妻兒、對不起自己的事情。為了在難于茍活的生存環(huán)境中頑強地活下去,我想起了魯迅的著作。比如在散文詩《秋夜》中,魯迅描寫了那株被打棗竿抽得遍體鱗傷的棗樹:“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干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fā)白?!庇谑牵乙詶棙涞木耖_始了“文革”后期的新生活。我白天教書,每晚規(guī)定自己讀一篇魯迅作品,寫一篇讀后感。這樣持續(xù)了一段時間,感到力不從心;因為魯迅有些作品較長,讀后感也不是一個晚上就能寫成,于是放寬了尺度,按魯迅作品的篇幅和難度確定閱讀時間。休息日,我還到圖書館去收集有關魯迅的資料。我后來應《北京日報》之約,寫了一篇短文《劫中讀書》,記述了當年的一些生活狀況——

床在劇烈抖動,燈在左右搖晃。暖水瓶從桌上掉下,“叭”一聲摔得粉碎。地底傳來悶雷一般的轟隆聲響……這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發(fā)生的那個恐怖時刻,我領著全家三代五口從復興門中居民區(qū)那座灰色的簡易樓房倉皇逃出,腋下夾著從首都圖書館借來的兩冊《語絲》合訂本。那時,我們家實在沒有什么值得轉(zhuǎn)移的財物,唯一擔心損壞的就只有這兩冊20年代出版的紙色發(fā)黃的雜志。

當時具有六十三年歷史的首都圖書館就坐落在元、明、清時代的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它的前身為京師通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分館,民國初年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先生是它的奠基者之一。魯迅的著名小說《傷逝》,描寫過它昔日的真實狀況:可供閱讀的書不多,但有兩個可以取暖的鐵火爐,因此成了勞苦知識分子冬天的樂園。即使爐中無火,看起來精神上也會覺得溫暖。

我到這里尋求精神溫暖是十年浩劫的后期,那時,學術被褻瀆,人才遭蹂躪,每個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心靈上都留下了累累瘢痕。我為海外關系所累,也被折騰得九死一生。高爾基說,書籍是使我們從死寂的空虛世界看到一個生氣勃勃的世界的一線光明。比較系統(tǒng)地研讀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的著作,就成了支撐我精神世界的唯一支柱。

首都圖書館內(nèi)最使我懷戀的是那間參考閱覽室。館藏的近萬冊舊報刊都可以在這里調(diào)閱。還有近萬冊特藏資料——北京地方文獻,為我們研究北京的歷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變遷提供極大方便。我記得管理人員有兩男兩女:兩男中胖的叫老墨,瘦的叫老張;兩女中一位能干漂亮,一位樸實憨厚。他們業(yè)務嫻熟,待人熱情,從來沒有向我索取“資料費”“咨詢費”“板凳費”。我研究魯迅的起步之作《魯迅與女師大學生運動》《魯迅在北京》,資料大多是從這里獲得的。

讀書困倦時,也到室外散散步,欣賞一下“辟雍”的鎦金寶頂,黃瓦紅柱。每當撫著漢白玉欄桿來到“鐵將軍”把門的敬一亭前,我都會想起這里曾經(jīng)塞進過八千麻袋清朝的“大內(nèi)檔案”,也會自然想起魯迅那句令人痛心的名言:“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nèi)行,他便將東西偷完。”(《而已集·談所謂“大內(nèi)檔案”》)當時麻袋們已經(jīng)不知蹤影了,取而代之的是破四舊時抄來的大批書刊,這又使我想起海涅的一句話:

“誰焚毀書籍,誰也會焚毀人類?!保ā侗瘎 闱椴迩罚?/p>

聽說首都圖書館將要擴建搬遷了。這是北京城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前進的一聲足音。我想,北京之所以能讓無數(shù)中外人士迷戀傾倒,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具有悠久的歷史,薈萃著中國燦爛的文化,也聚集著一批頑強執(zhí)著的文化人——他們即使在昏沉的暗夜里,仍然在追尋著光和熱,把燃燒著的激情奉獻給即將報曉的黎明。經(jīng)濟上的一無所有和名利上的一無所求,往往就是他們成功的起點和捷徑。我衷心祝愿作為北京人精神糧棧的首都圖書館,能夠毫無愧色地躋身于世界各大圖書館之林。但是,建筑和設施的現(xiàn)代化,決不能替代工作人員和讀者的傳統(tǒng)美德,否則所付出的代價就未免太沉重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