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選擇水利
1 初到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小學始創(chuàng)于1897年,前身為南洋公學外院,是中國人自己興辦的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學校因材施教,注重品行培養(yǎng),英才輩出,桃李滿天下。它造就了一大批近代中國史上的杰出人物,例如,近代中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第一人沈心工,杰出的新聞記者、政治家和出版家鄒韜奮,杰出的軍事家蔡鍔,著名教育家趙憲初和著名翻譯家傅雷,等等。
1924年秋,張光斗開始在交大附小上學了。12歲的他,第一次出遠門讀書,與他同去的是一位到上海做教師的女同鄉(xiāng)。沒有親人,沒有同伴,他背負著家族的希望踏上了去上海的道路。
與大都會里的孩子比起來,初來乍到的張光斗穿著土氣,也不會說上海話,難免遭人取笑,但想到家里送他來念書頗為不易,便釋然了。當時,交大附小有舉行童子軍訓練的慣例,學校規(guī)定大家必須穿一樣的制服和皮鞋——原來,昂貴的學費里包括了制服費。生平第一次穿上油光發(fā)亮的小皮鞋,張光斗得意了好一陣子。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同學都瞧不起張光斗的,他遇上的大部分同學正如童子軍的口號那般“勇敢、誠實、友愛”,張光斗與他們相處甚歡,其中顧德歡、費驊、張華增等成了他的至交。
關于這段學習生活,張光斗晚年回憶道:“少年時代的教育對培養(yǎng)人的素質,是十分重要的?!薄斈甑慕淮蟾叫〔坏R?guī)嚴明,課業(yè)內容充實,十分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且還特別重視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有明確的校規(guī),學生必須按時起床、做早操、上課、上晚自習、就寢,平時不得隨便進出校門,身邊也不得帶錢,如果帶來就得由學監(jiān)代為保管。有一次,張光斗不小心帶了一個銅板到學校,就只好將它交給學監(jiān)沈同一先生,而沈老師也果真認真地收下了。
“五四”運動以后,教育界面臨極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上世紀20年代初,北京、上海的一些新式學校開始運用西方教育理念和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在教學理念上中西合璧,教學內容也雜糅古今中外,科目繁多,包括中文、數(shù)學、英文,還有歷史、地理、體育,等等,使學生學貫東西,終身受益,畢業(yè)后無論出國深造還是投入社會工作都具備良好的基礎。當時的新式學校明顯沿襲著中西教育各自的特點,中文教的是文言文,學生須背書和寫作文;數(shù)學則主要是學算術和代數(shù)等;英語教學主要教授語法和課文,并且?guī)缀趺刻谜n都要進行拼寫和聽寫練習,還要朗讀課文。張光斗的強項是數(shù)學,他喜歡解難題,也很善于解題。他最怕的就是寫文章和上體育課——因為不善運動,所以他不喜歡體育。但交大附小規(guī)定體育不及格不能升級,于是他只好拼命努力,最后勉強過關;因為覺得自己思路不夠寬,所以張光斗也怕寫作文。
1926年夏,張光斗完成了附小三年的高小學業(yè)。因為學校正好改為了初級中學,他就繼續(xù)在本校上學——說是初中,實際的學習內容卻是老高中一年級的課程。次年7月,他在交大附屬初中畢業(yè)。當時,恰又逢附中改為三年制的預科班,于是他便直接升入預科班了。
張光斗在上海讀書可謂順風順水,可是大哥張光自陪他投考去了一趟上海后便染上了嫖賭的惡習,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再度陷入困頓。張光斗向來是全家最大的希望,家里不忍心讓他輟學,只得勉強繼續(xù)供應他學雜費。
不必說,張光斗一直非常用功。預科班開設的課程包括數(shù)理化,還有中文、英語等,其中,數(shù)學和物理是他的興趣所在。預科班采用的教材是全英文的,教師用英文授課,作業(yè)需用英文完成,讓學生們接觸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他們打開了世界的另一扇窗。
盡管交大的學習生活充實而愉快,但時逢亂世,大學校園也難以真正平靜。師生們提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熱情在每一個熱血青年的胸膛奔涌,振興民族振興國家成了受壓迫人們共同的宏愿。1925年發(fā)生了五卅慘案,交大附中學生陳虞欽在英租界被殺害,全校師生義憤填膺,連日到南京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帝國主義”。同年冬,蘇浙戰(zhàn)爭爆發(fā),張光斗和幾位同學恰好留在了槍林彈雨的上海,想到外有帝國主義侵略,內有軍閥混戰(zhàn),百姓掙扎于水深火熱之中,他便憂憤不已,生死無懼。直到北伐戰(zhàn)爭國民革命軍節(jié)節(jié)勝利的消息傳來,人們對時局才有了新的期盼。交大的同學們時時刻刻都在關心著北伐的消息,每當取得一次勝利,他們就把一枚小紅旗插到地圖上那個打了勝仗的城市上,大家歡欣鼓舞,期盼國民革命軍早日來到上海。
1926年初,張光斗與顧保仁、顧德歡、劉永懋等人參加了同班同學閔啟偉發(fā)起的讀書組織,討論國家政事,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著作《三民主義》。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北伐宣告失敗,割據(jù)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狀態(tài)依舊沒有改變。有志之士報國無門,中國百姓的好日子不知何時才能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