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辛亥風(fēng)暴
“精神栩栩下大荒,功名赫赫披武昌?!笔琢x之區(qū)的革命報人以《八大金剛》的章回小說,演繹高振霄與蔡濟民等八名“總稽查”的可歌可泣事跡。
萬里長江,浩浩湯湯,浪拍天際,奔騰不息;
長江與漢水在江城武漢匯合,呼號轟鳴,似乎在交頭接耳,訴說著什么……
長江,宛若一支屬于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乃至未來的巨筆,記下了華夏的興衰與文明史;長江與漢江,又如兩根碩大無比的琴弦,彈奏出一曲曲壯歌悲曲。
金秋時節(jié),是收獲的季節(jié)。
她給大自然帶來了豐碩的果實,給人類和眾多生靈,賞賜了無數(shù)得以延續(xù)生命的食糧。
辛亥年(清宣統(tǒng)三年)的湖廣總督府都城武昌,秋雨來得特別早。秋雨洗刷過的江城天空,像大海一樣湛藍碧透;朵朵白云猶如揚帆起航的輕舟,在江面上慢悠悠地飄浮著。
秋雨霏霏,飄飄灑灑。
古老的武昌城,細密的雨絲在天地之間,織起一張灰蒙蒙的幔帳,像一幅沒有盡頭的畫卷——
秋雨如煙如霧。
雨落在地面上卷起了一陣青煙,土地好像綻放出了一個笑的酒窩;雨落在長江里,像滴進晶瑩的玉盤,濺起了粒粒珍珠。
秋雨“唰唰”地下著,猶如正在演奏交響曲:
奏黃了一片片稻田,奏紅了一棵棵楓樹,奏出了遍地金黃,奏出了象征著成熟、豐收的秋色。
辛亥年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上午,有一位青年高漢聲,路過黃鶴樓故址的奧略樓,沐浴著晶瑩透徹、迷迷漫漫、蕩漾在半空中的秋雨。他所感覺的秋雨、如絲、如絹、如霧、如煙……
這位正當而立之年的同盟會與共進會會員,本名高振霄,參加革命后取字“漢聲”,時任漢口《夏報》編輯。
莫看他修長的身材,體形瘦弱,但平素卻精神抖擻,昂首挺胸,渾身是膽,總有使不完的勁。
他五官輪廓分明而深邃,英俊的側(cè)臉完美得幾乎無可挑剔;劍一般的眉毛斜斜飛入鬢角落下的幾縷烏發(fā)中,蘊含著幾分神采與靈氣。
在高挺的鼻梁映襯下,他薄薄的嘴唇,能言善辯,常常會發(fā)出驚人的妙語;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不經(jīng)意間往往會精光閃爍,外照日月,讓人絲毫不敢小視。
在他身上,散發(fā)出來的那種與生俱來的特質(zhì),像是各種氣質(zhì)的混合;在那些溫柔與帥氣中,又有著他自己獨特的空靈與俊秀!
高振霄佇立于奧略樓江岸,一會兒,仰望天空的滾滾烏云,雨點撒落在臉上,涼絲絲;流進嘴里,甜津津,像米酒,像蜂蜜,使人如醺,如夢,如癡,如醉。
一會兒,他放眼奔騰不息的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波濤,以及煙波浩渺的江面。忽然,一個怒雷咆哮著從天而降,隨后一道閃電劃過長空。頃刻間,豆大的雨點像是機關(guān)槍射出的子彈一般落在地上,綻開了一朵朵美麗而短暫的水花。
雨越下越大,大大小小的雨滴連成一片,好似銀龍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畫出一條條不規(guī)則的曲線。
大約十時許,高振霄突然聽到長江對岸的漢口,傳來了轟隆隆的爆炸聲!他預(yù)感到,一場摧枯拉朽的暴風(fēng)雨就要來臨!
秋風(fēng)蕭瑟,陰雨霏彌。
白天,秋雨的腳步細碎而輕盈,淅淅瀝瀝地沒有停過,猶如交織成的天網(wǎng)籠罩著江城。
高振霄回到家里,革命黨人傳來消息,果然是共進會總部發(fā)生了炸彈爆炸事件,造成孫武受傷、機關(guān)被查禁、黨人遭逮捕,武漢三鎮(zhèn)全城戒嚴!
頓時,武漢三鎮(zhèn)風(fēng)聲鶴唳,人人自危。
高振霄趁著雨夜的模糊,幫助一批黨人迅速轉(zhuǎn)移。他忙了一宿,剛剛躺在床上閉上眼睛,突然被傳來的噩耗驚醒——
凌晨五時,三位武昌起義總司令部軍務(wù)籌備員彭楚藩、劉復(fù)基、楊洪勝,大義凜然地走向刑場,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高振霄頓時義憤填膺,摩拳擦掌,誓與反動勢力決戰(zhàn)。辛亥革命“一支筆”胡石庵,則憤然寫下了氣勢磅礴的《三烈士贊》。詩云:
龜山蒼蒼,江水泱泱,烈士一死清朝亡,擲好頭顱報軒皇,精神栩栩下大荒,功名赫赫披武昌……
不在腥風(fēng)中倒下,就在血雨里奮起。
當時的武昌城共有九座城門,位于城北有一座由“都武而昌,得勝之地”而得名的武勝門(又稱草湖門)。
武勝門外一個叫塘角的地方,駐扎著一支拱衛(wèi)武昌的清軍勁旅——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xié)(相當于現(xiàn)在的旅)所屬炮隊第十一營、工程隊與輜重隊。
烈士的鮮血,澆劇了革命烈火。面對武昌首義司令部領(lǐng)導(dǎo)人或傷或亡或逃的慘景,輜重隊的革命黨總代表李鵬升高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雖三烈,覆清必楚;三烈在前,我們在后!
李鵬升當機立斷,于當天傍晚六點鐘,率先點燃武昌首義的第一把火!
頃刻間,塘角軍營火焰沖天,“橫亙數(shù)十丈不已”。辛亥志士們在“得勝之門”拉開了武昌首義的序幕。這支清軍勁旅因此成為埋葬清王朝的開路先鋒。
火光就是信號,哨聲就是命令。
李鵬升迅速集合起義部隊,向著城內(nèi)楚望臺軍械庫迅奔!時人贊曰:“揭竿一呼究誰始,隴西華胄名鵬升!”
到了晚上七八點鐘,武昌城內(nèi)黃土坡的新軍第八鎮(zhèn)工程第八營,一陣清脆的槍聲,劃破了雨中的夜空。
隨后,毗鄰工程營的第二十九標、第三十標兵營,以及測繪學(xué)堂等革命黨人紛紛揭竿而起,響應(yīng)風(fēng)從,并率先占領(lǐng)了楚望臺軍械庫。
繼而,臨危受命的吳兆麟指揮起義部隊,分三路主攻清廷湖廣總督府,聞訊趕來的民軍炮兵,則在楚望臺高地和蛇山上,向著湖廣總督府猛烈開火。
“轟隆隆……”隨著三響呼嘯的炮彈,落到總督府,湖廣總督瑞澂被嚇破了膽,即令鑿墻鉆洞,逃往停泊在長江邊的“楚豫”軍艦上躲避。
辛亥首義志士們通過連續(xù)八小時的浴血奮戰(zhàn),摧枯拉朽地砸碎了清廷湖廣總督署的國家機器,首次在武昌城升起了九角十八星旗。
悠悠中華,從此進入了新紀元:第一個共和政體率先屹立于世界東方。
亞洲第一個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誕生后,群情鼎沸,各方響應(yīng)。
蔡濟民珍藏、現(xiàn)為湖北省博物館藏九角十八星旗原件
武昌起義后成立的湖北軍政府
中外反動勢力頓時焦頭爛額,他們不是調(diào)兵遣將,水陸并剿,就是虎視眈眈,居心叵測,企圖將新生政權(quán)扼殺于搖籃中。
支撐危局的辛亥首義中堅高振霄發(fā)現(xiàn),在剛剛光復(fù)的武昌城,有少數(shù)的極端分子,肆意誅殺旗人婦孺,一些不法分子則趁火打劫。
高振霄頓時心急如焚,立即與首義黨人合計道:“如果不及時制止城中的濫殺無辜,就是攻下楚望臺,占領(lǐng)總都督署,也會遭到廣大城鎮(zhèn)居民、百姓、商人甚至國際輿論之反對和譴責(zé),將會引起更大的國際糾紛和流血沖突,更難有武昌起義之最終勝利?!?/p>
心動不如行動。高振霄旋即與張振武、陳宏誥等商定,在軍政府成立臨時執(zhí)法處及稽查隊,并推舉程漢卿為執(zhí)法處長,連夜起草并四處張貼《刑賞令》。
首義時的張振武
《刑賞令》規(guī)定:“傷害外人者斬”“保護租界者賞”“守衛(wèi)教堂者賞”……
接著,又出臺了“軍令八條”,諸如“義軍舉動,總宜文明,軍隊中上自都督,下至兵夫,均一律守紀律,嚴禁濫殺,不準私放槍聲,違者斬。擅入民家,苛索錢財及私行縱火者斬”等。
軍令、賞罰令遍貼武昌城大街小巷,前來觀看布告者,人頭攢動,有人甚至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高振霄還親自率領(lǐng)稽查隊邊沿街巡邏,邊沿街演說,安定人心。
首義翌日,他們又以軍政府名義照會各國領(lǐng)事,聲稱“對各友邦,益敦睦誼,以期維持世界之和平,增進人類之幸?!?。
照會宣布:所有清國此前與各國締結(jié)條約,繼續(xù)有效;賠款外債,照舊擔任;各國既得權(quán)利和在華外人私有財產(chǎn),一體保護。
10月12日,為迅速填補權(quán)力真空,管理民政最急事務(wù)迫在眉睫。高振霄即與費矩、袁國紀等受命主持籌組民政部延致人才,編定簡章分科辦事,管轄民政最急事務(wù)。
與此同時,軍政府于10月12日新成立了“招納處”(復(fù)更名“集賢館”),其主要任務(wù)是招集文武賢才,襄助軍政,共圖建立共和民國大業(yè)。
招納處由高振霄與吳醒漢、蔣秉忠三人專司其職。具體分工是高振霄負責(zé)政界、學(xué)界人士,吳醒漢負責(zé)接待軍界人才。次日,招納處在報紙與街頭巷尾廣而告之:勿論文武員弁,有一技之長,即送府委用。
首義時的吳醒漢(吳醒漢嫡孫吳璐收藏)
集賢館掛牌后,各地人才紛至沓來,僅10月15日這天就有400余人報名應(yīng)聘。次日選拔懂法語、德語的三人,當即被委派到漢口租界辦外交。25日招聘人員金鴻鈞受命創(chuàng)辦將校決死團。11月中旬,又招聘了400余人。至12月,招聘人數(shù)達10000余人。
10月14日,革命黨人制訂了《中華民國鄂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設(shè)立由高振霄、蔡濟民、牟鴻勛、謝石欽、蘇成章、梅寶璣、陳宏誥、錢守范8位革命黨人為總稽查的總稽查部。
《蔡氏宗譜》中的蔡濟民像(1921年版,蔡柏青收藏孤本)
《條例》規(guī)定,總稽查部直屬軍政府,位于內(nèi)務(wù)、外交、軍務(wù)、理財、司法、交通六部之上,該部可以直接干預(yù)各部行政并負責(zé)處理特殊任務(wù)。凡重要會議和人事安排,推選重要職員,例由上述8位總稽查負責(zé)召集,總稽查不僅負稽查各部、各行政機關(guān)及各軍隊之責(zé),還兼任臨時督戰(zhàn)指揮各事,并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具有“一票否決權(quán)”。
漢陽失陷后,軍心搖動,高振霄等總稽查在保衛(wèi)武昌戰(zhàn)斗中組成稽查隊,勇赴戰(zhàn)場第一線,?;閼?zhàn)地及各部一切弊端。
稽查隊的義舉,對堅守、捍衛(wèi)武昌首義戰(zhàn)果,振軍威,維護秩序,穩(wěn)定人心發(fā)揮重要作用。“首義之區(qū)”的革命報人創(chuàng)作了紀實文學(xué)《八大金剛》,以民眾喜聞樂見的章回小說形式,妙用佛教“八大金剛”的神威,形象演繹了蔡濟民、高振霄等8位總稽查的革命功績。
一時間,“首義金剛”高振霄的名字,在武漢三鎮(zhèn)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