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懷抱今朝盡
——錢鍾書與白敦仁
引:“焚灰吞杜甫”典故見證一段交往歷史
錢鍾書先生1977年寫的一首七律《燕謀以余罕作詩寄什督誘如數(shù)奉報》,曾經抄贈予不少友人。抄贈詩文是文人之間慣見的一個傳統(tǒng),從中也可見出抄者與獲贈者之間特別的交誼。成都學人白敦仁也是這首詩不多的獲贈者之一,他在文中記錄如下:此詩過去承錢先生曾寫寄見示。
白敦仁像
詩中有一聯(lián):“枉與焚灰吞杜甫,苦將殘錦乞邱遲?!鄙婕皬埣胺倩彝潭鸥Α焙汀扒襁t殘錦”兩個典故。白敦仁對前一典故特別有感觸,認為“詩中用事新警”,“覺得前代時人似乎尚未用過”。足見他對錢鍾書用典妥恰而精當?shù)耐瞥?。一番鉤沉索引,他在唐人馮贄《云仙雜記》卷七《焚杜甫詩飲以膏蜜》條中找到了原文:張籍取杜甫詩一帙,焚取灰燼,副以膏蜜,頻飲之,曰:“令吾肝腸從此改易?!?/p>
白敦仁后來寫了《“焚灰吞杜甫”及其他》一文,收錄在白敦仁的《水明樓詩詞論集》中,可為兩人交往唱酬的一段生動寫照。借由此文,一段錢鍾書和成都學人白敦仁的交往掌故也由此揭開。
一、白敦仁其人其學
要論及四川研究宋代文學的大家,白敦仁當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位。
白敦仁(1917-2004),字梅庵,四川成都人。早年就讀于四川大學,后轉入華西協(xié)合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歷任華西協(xié)合大學助教,成華大學講師,波蘭華沙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特聘講師,成都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受聘為四川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理事,四川李白研究學會、杜甫研究學會顧問。
白敦仁(右)參加田野考察
白敦仁對宋代文學造詣極深,專心致志于陳與義研究,其《陳與義年譜》《陳與義集校注》以傳統(tǒng)的箋注方式研究古代文本,材料豐富,箋注詳明,堪稱典范之作。此外,他的《巢經巢詩鈔箋注》《彊村語業(yè)箋注》在學術界也頗負盛名。錢鍾書評其《陳與義年譜》“采掘之博,考索之精,絕無僅有”,乃“近世之奇作,當與天下學人共寶玩之”。雖顯過腴,卻屬的論。
錢鍾書此番評議,寫于白敦仁《陳與義年譜》正式出版之后。其時約在20世紀80年代初,錢白二人已有了較為密切的交往。根據白敦仁兒子白與群收藏的“白敦仁日記”,可明確查考出白敦仁和錢鍾書的兩次面對面談話。
二、第一次談話
根據白敦仁的日記,兩人第一次見面,在1979年12月22日。白敦仁此次赴京,是受成都大學之命,去北京采購教學所需的圖書,期間得空去三里河訪問錢鍾書。
那天是冬至節(jié),也恰好周六,錢楊夫婦皆在家。兩人“暢談甚久”。白敦仁在日記里記錄:“他夫婦都是七十歲的人了?!笨赡苁前锥厝使P誤,實際情況是錢先生比楊先生大,應是“錢已滿,楊也將滿”。當天他們所談甚多,白敦仁回來后,憑記憶整理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是談乾嘉學。錢鍾書認為,“乾嘉諸老講訓詁,由字到句、篇,應肯定。但有局限性,還應該從篇的角度來看字。不特篇,還應從作者的人、時代,作品的體裁角度來看??傊Z言問題,既要從個別到整體看,又要由整體的觀點來看個別——這是一種辯證關系。戴東原不解此,所以一談到‘常道’就弄不清了”。
白敦仁日記記錄了和錢鍾書前后兩次談話的詳細過程和內容
二是談中國文藝理論取法西方理論的問題。錢以為,“中國文藝理論,詩話、詞話之類可取者極少,應鉆一下周秦諸子,其中有不少精辟的東西。另外,‘漢注唐疏’未可盡然。但要懂一點西方理論,以資啟發(fā)。
后者的好處是概念清晰,基于此,目前的文學批評史應該重寫”。這個觀點也符合錢鍾書一貫的學術旨趣和方向。
三是談學問之道?!敖袢酥鴷?,好像編教科書,不懂得著述與編講義不同。學問忌取巧,要笨些,當然沒有對笨人永遠安全的科學,如同沒有對壞人永遠安全的法律一樣。”
三個問題,都是站得高、看得遠、思得深的學者之見。其中觀點,是兩個人思維碰撞之后漸趨于一同的“共有之論”。但也不難從中想象出錢鍾書獲得人生和創(chuàng)作新生之后的思維活力,其妙語連珠、宏論迭出的風采讓白敦仁大為嘆服,也大受裨益?;氐秸写螅锥厝蕬{著記憶,把錢鍾書的很多妙語記錄了下來:如整體和個別的辯證關系、如“漢注唐疏”的認識問題、如學習西方理論的問題、如學問要笨一些的問題等。這些問題,雖然是錢隨口談出,實質經過了他本人長期而且深入的思考,對從事學術研究者是有啟發(fā)的。兩人第二次的談話頗可證明。
白敦仁記錄這次面對面:今天的談話是很痛快的。大約錢鍾書也覺得意猶未盡,兩人約好,在白敦仁離京前再聊一次,并設置好了相互交流的問題:談劉勰、黃庭堅、陳簡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白敦仁還在日記中記錄了錢鍾書的一個生活變化:他(指錢鍾書)昨天新拔了五顆牙齒。當日錢楊夫婦未留白敦仁晚餐,或因于牙口不便乎?一笑。
三、第二次談話
12月31日下午3點,白敦仁如約前往錢家,再訪錢鍾書。
按照兩人約定的交流內容,他們依次談了陳簡齋、劉勰和史詩,話題涉及詩學、文學鑒賞、文藝美學等范疇。基本上是白引、錢談。所以,白敦仁日記所記,也主要是錢的觀點:錢認為,簡齋詩漂亮,是宋人學杜得其皮毛的唯一一家。學杜學到恰好,不像前后七子的空泛,也不像江西派貪圖用典故,造成生澀難讀。簡齋詩使人朗朗上口,靖康以后詩內容較廣闊,這不僅和生活經歷有關,還有吸收生活的能力,簡單說就是有才。嚴滄浪所謂“似江西而小異”,不小異就不成其為簡齋了。當蘇黃詩風風靡一時時,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簡齋所受黃的影響更多于蘇。五律近后山,七絕如《鄧州西軒書事》,全學山谷《荊江亭》。七古非簡齋所長。
錢也談到了自己對“江西詩派”提出背景的認識,他認為目的是壯大聲勢,這是文學史上常見的,就像今天的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造社一樣。大作家是不以宗派自居的。在《談藝錄》里,錢鍾書談“袁蔣趙三家交誼”,對袁枚、蔣士銓和趙翼合稱“清詩三家”,也認為是袁枚“以為標榜之資”的個人行為??梢娝麑@些詩派和詩家的提法,早有認識。
談劉勰(字彥和)和他的《文心雕龍》。錢認為,彥和不知莊子、史遷、陶淵明,文學見解并未跳出當時窠臼,也談不上什么完整體系,事實是原道、宗經之類是裝上去的,和全書并無內在聯(lián)系。小說在當時已很發(fā)達,劉勰連公文之類的東西都談到了,卻一字未提到小說,怎能說無體不包呢?又當時佛經已大量譯出,彥和自己很懂佛經,而不談及佛教文學??傊麑ξ膶W的認識水平是不高的。要說尊經、尊圣,要說真正造成對文學發(fā)展的影響,他遠不如韓愈,把莊騷太史列入文學,這是劉彥和所達不到的。
錢鍾書認為劉彥和也有優(yōu)點,就是“不拍馬”。例如,陶淵明盡管被昭明太子喜歡,他并不迎合。最后,錢鍾書強調:我們對古文決不能“拍馬”。
其余,兩人談的就比較隨性。錢鍾書說,文氣之說,西方無之,但他們也談“力”。中國古代常把文學比作人,如說骨、肉、神、氣之類,這是很有道理的。黑格爾說,人是內容形式的最好的統(tǒng)一。比興只是形象思維的一種,不等于形象思維。比和興不同,在《管錐編》里已經談到了。西方也講興,把它比作運動前的準備動作。
談到中國古代無希臘式敘事史詩,錢鍾書認為這并不奇怪,也用不著歉然,法國也沒有史詩。中國也有自己的史詩,那就是戲劇——這一點,楊絳同志的文章談過了?!罢劦竭@里,他要他夫人楊絳同志把她的論文集《春泥》送我一本,其中最后一篇《李漁論戲劇結構》就談了這個問題?!?/p>
回到招待所之后,白敦仁急切地讀了《李漁論戲劇結構》一文,認為“風格和錢先生完全是一路的”。
白敦仁補記這次交流,談到了錢鍾書的“熱情”和“激情”:他再一次談到先秦諸子、“漢注唐疏”值得研究,特別是當他們“談言微中”的地方,常常有精辟的美學內容。
在京期間,白敦仁還在北京圖書館查閱了幾種陳簡齋詩集版本,以校訂《簡齋集》,為以后的《陳簡齋詩集校箋》做了基礎性工作。
四、白敦仁和錢鍾書的20多次通信
在北京的兩次交流面談,對白敦仁的激勵很大。此后,白敦仁陸續(xù)寫出了數(shù)量和質量都非常高的研究和箋注作品。這些作品一經出版,白敦仁即郵寄錢鍾書,錢鍾書也每信必復。據白與群統(tǒng)計,錢鍾書寫給白敦仁的信函,一共有20多通。錢鍾書對《陳與義年譜》評論,即寫于回復白敦仁的信函中。
這20多通信函,白敦仁過世后,即被其子女輪流珍藏。2006年,白敦仁子女將白敦仁生前為學研究所用的圖書捐獻給杜甫草堂時,這些信函曾在杜甫草堂有過短暫而相對私密的公開。此后,遂由白敦仁的幾個子女輪流保管,再未示人。
白敦仁和錢鍾書通信復印件
201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在出版《白敦仁著作全集》時,征得白敦仁子女同意,在《水明樓文集》上冊公布了三通錢鍾書致白敦仁的手札。
其中一通,當寫于他們即將見面之前。錢在信中有“神交一載,好風吹至,山谷詩云‘百書不如一見面’,真道得鄙人心事者也”以及“良晤勿遠”等內容。白與群所收藏的“白敦仁日記”里,未記錄兩人最初通信交往的細節(jié)。白敦仁前后兩次訪錢宅,也沒有保存二人合影等圖像資料。白與錢的交往和兩次見面談話,白敦仁本人也并不向人提及,其含蓄低調一至于斯。
直到白敦仁去世后,成都大學中文系教授許世榮(已故)編撰《白敦仁年譜》,整理白敦仁日記,錢白二人的這一段交往歷史才被翻開。
白敦仁和錢鍾書通信復印件
五、一次期待30年的見面
白與群是成都有名的牙科醫(yī)生,退休后開了一家牙科診所。父親白敦仁的日記,被他放在了診所。據他講,他和他的幾個姐姐,雖然從小受父親白敦仁的濡染,但成年后沒有一個從事文學和藝術工作?!昂湾X鍾書先生的通信,具體寫了什么內容,我們也并沒有認真看?!币虼?,除了目前公開的三通手札內容外,兩人通信中的更詳盡內容,只能有待將來公開之日才知道了。
回到成都后,白敦仁寫了一首《北京訪錢鍾書先生》的七律,后收在《水明樓文集》里:
書史荒荒不自懲,千秋孰為別淄澠。舊傳蠻布夸梅叟,新向龍門拜李膺。生白虛堂隨燕喜,殺青無字不飛騰。卅年懷抱今朝盡,更喜先生未老曾。
揣詩意,白敦仁仰慕錢鍾書、渴望一識錢鍾書的想法,始于30年前,即1949年。其時,錢鍾書的《談藝錄》刊布不久。白敦仁的仰慕,或因于他讀了《談藝錄》的緣故?而這首詩,不知白敦仁是否寄給了錢鍾書?錢鍾書是否有唱和之作?《槐聚詩存》未見有錄,因此,這首詩應是白敦仁對這兩場晤談發(fā)之肺腑的私人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