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漂洋過海,一場絕倫的邂逅

林徽因傳:傾我所能去堅強 作者:林希美


漂洋過海,一場絕倫的邂逅

胡適曾經這樣評價徐志摩:“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命里,這就是他的‘單純信仰’。他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焙m先生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了徐志摩的一生,這對于徐志摩來說,是最為公正的評價了。事實上,徐志摩確實如此,當他愛上林徽因后,便不顧一切了,他要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愛和美。

不過,在林徽因眼里,徐志摩則是另外一種樣子,這便是“情人”眼里的徐志摩了吧。她說,他是“孩子似的天真”。

林徽因幾乎滿足了徐志摩對于愛情的所有想象,面對這樣的絕世女子,他無法拒絕,也無法冷靜。當林長民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站在一起十分登對時,便開玩笑地跟賓客說:“你們看,我們家徽徽與志摩是不是天生一對兒?”

林徽因聽到父親的話,不好意思地紅著臉跑開了,站在一旁的徐志摩心里似乎有些得意,他在心里揣摩,這是不是說明他可以追求徽因,追求他理想中的愛情?

徐志摩之所以有這樣的擔心,因為他還有家庭的束縛,他是另外一個女人的丈夫,還是一個2歲孩子的父親。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寧硤石鎮(zhèn),父親徐申如是滬杭金融界相當有地位和實力的人物。在1915年時,徐志摩聽從父親的意愿,與僅僅只見過一面的張幼儀結了婚。那年,張幼儀也是16歲,對于愛情懵懂未知,但她是愛著這個清瘦又帶有書卷氣的男子的。

張幼儀是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的次女,她在家中排行第八。寶山張家是名門望族,與徐志摩的結合屬于家族強強聯(lián)手,但這樁婚姻“交易”成分過重,徐志摩對張幼儀并沒有任何感情。

張幼儀從小接受的是三從四德的教育,認為夫妻間就是安安靜靜地過日子,但徐志摩討厭極了這樣的思想,他說張幼儀是“鄉(xiāng)下土包子”。

當張幼儀懷孕生子,徐志摩仿佛完成了人生中最大的事,他決定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前往美國,又為了尋找羅素來到英國,本期望跟著羅素學習哲學,但此時羅素已離開劍橋,到中國去講學了。他一時間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甚至想過追隨羅素而去。此間,他結識了一批英國作家。在作家狄更生的幫助下,他獲得了劍橋大學特別生的資格,這才讓徐志摩決定留在英國。

劍橋,是他與林徽因經常游覽的勝地。他經常帶著林徽因來到劍橋,兩個人漫步于校園中,在康橋上互吐心事??岛又械乃?,涓涓流淌著,午后的陽光靜靜灑落在兩個人的身上,林徽因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她覺得上天對她太好了,一個瀟灑、浪漫、多情的詩人,就在她眼前。

五年后,徐志摩回憶起這段時光,在《我所知道的康橋》里寫道:“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徐志摩與林徽因有多甜蜜,遠在中國的張幼儀便有多苦。她與徐志摩剛結婚不久,他就去北京讀書了。每次徐志摩給家里寫信,從不提張幼儀只言片語,她默默地等待著他回家,等著他終有一天疲倦了,回到她這個溫暖的港灣里。

徐志摩一直討厭舊式女子,但張幼儀有一雙大腳。多年后,張幼儀看到徐志摩的“女朋友”有一雙小腳時,她說:“假如徐志摩打算接受這種女人的話,他為什么不鼓勵我上學?為什么不讓我學英文?為什么不幫忙讓我變得和普通大腳女人一樣新潮?為什么徐志摩想和這個女人在一起的程度,超過想和我在一起的程度?我并沒有一雙小腳,年輕的時候也讀過書,我的東西可以和這個女人一樣多??!”

張幼儀并不明白,她即使變得和林徽因一樣有才華,一樣談吐不凡,依然無法讓徐志摩動心。就像天下美女無數(shù),最讓男子為之傾慕的,反倒是心中獨一無二的那一個。

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愛情”,漸漸傳到了國內,徐申如知道后,為了挽救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姻,決定讓張幼儀出國。

16歲的林徽因體驗著感情里所有的美好,眩暈、喜悅、羞澀、疑慮等,對于她來說,這些感情的體驗都是新鮮的。她無法區(qū)分這種感情是友誼,抑或是愛情。她一直記得,第一次見到徐志摩時,差一點把他叫作叔叔,這個比自己大七歲的男人,真的可以成為她終生的伴侶嗎?

童年的往事,一幕幕出現(xiàn)在回憶里,她不完美的家庭給她帶了傷害,讓她習慣渴望溫暖,渴望被人愛。她后來不止一次跟友人說:“……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個幸福而走運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戰(zhàn)爭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創(chuàng)傷,以致即使其中任何一絲舊影再現(xiàn),都會讓重回到過去的厄運之中?!?/p>

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對于林徽因來說,她渴望愛,渴望用愛來填充她不完美的家庭。那些與徐志摩在一起的日子里,連她討厭的下雨天都變成了浪漫的風景。他們坐在溫暖的壁爐前,聊詩歌,聊文學,聊音樂,聊人生與理想。他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有說不完的夢,她認為他是那個與自己惺惺相惜的人。

青春年少的愛里,永遠沒有現(xiàn)實,就像中學生不會想到房子和車子,徐志摩和林徽因似乎也忘記了張幼儀的存在。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出現(xiàn)對于徐志摩的家庭來說意味著什么,她只知道,自己動心了。

當張幼儀也來到英國,林徽因的夢才徹底醒了,她沮喪地對自己說:“我怎么可能去破壞別人的家庭呢?”

她開始反復思量自己對徐志摩的感情,可能是幻象吧,可能是友誼吧,也可能是感激他的陪伴吧……

林徽因的好友費慰梅在《梁思成與林徽因》中,評價了他們這段感情,她在文章里寫道:“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對她的熱烈感情所迷住了……對他打開她的眼界和喚起她新的向往充滿感激?!诙嗄暌院舐犓劦叫熘灸?,我注意到她的記憶總是和文學大師們聯(lián)系在一起——雪萊、濟慈、拜倫、曼斯菲爾德、弗吉尼亞·沃爾夫以及其他人。在我看來,在他的摯愛面前,他可能承擔了教師和指導者的角色,把她導入英國詩歌和戲劇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時迷住的新的美、新的思想、新的感受。就這樣,他可能為她對于他所熱愛的書籍和喜歡的夢想的靈敏的反應而高興。他可能被自己所編織的熱烈情感迷住了,然而她只有十六歲,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樣是一個有心計的女人。她不過是一個住在父親家里的女學生。徐志摩對她的熱情并沒有在這個缺乏經驗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應。”

不是所有的邂逅,都能有好的結果,也不是所有的海誓山盟,都能換來相伴一生。徐志摩遇到林徽因,認為自己遇到了終生的知己,但林徽因卻是現(xiàn)實的,無論多愛,她終究不可能做一個破壞別人家庭的女子。

既已知曉,便知該抽身而去,身為女子,當該有林徽因這般透徹明朗。世間多少癡情種,在三角的感情里種下孽緣,終生舍不得逃脫?人終究只有一生,一輩子,不屬于自己的緣分就該學會放下,像林徽因一樣,是甜是苦都獨自吞下,然后相視一笑,轉身即天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