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5年初夏,我的博士生李濤發(fā)來簡訊,請我為她剛剛修改完的書稿作序。這份書稿基于她2014年底答辯完的博士論文而成,當時因視角新穎、材料一手、答辯優(yōu)秀而獲得上海外國語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資格。作為指導老師,我對她成文的整個過程非常了解,很是曲折,也頗有幾分戲劇性及代表性,不妨縱筆道來,以期對后來青年學者有所啟迪。
李濤可說是初入翻譯研究領域的新丁。博士之前,她的專業(yè)是英語語言教學。但她喜好文學,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學作品均有大量閱讀,自身文字功夫不錯,因此,文學翻譯的潛質已經(jīng)存在。她是上海體育學院的英文老師,曾經(jīng)主導過武術典籍翻譯項目,她為自己擇定的論文初方向為“語料庫協(xié)助下的中國武術典籍翻譯研究”。對于這個選題,我不太贊同。博士論文雖是個人學術生涯的一個高點,但對一個初入學術領域的博士候選人來說,這個選題過于浩大。中國武術典籍取量巨大、標準不一,如要做翻譯研究,平行語料庫的采集及建立已是繁重工程,更不要提之后語料分析與結論提取等工作的艱巨。基于此,我建議她換題,選擇自己擅長并熱愛的文學翻譯入手,材料擇讀既便利,論文寫作也應手。李濤很快換了題,“基于語料庫的金庸武俠小說翻譯研究”。在我看來,這個題目雖新穎,前人研究不多,但語料庫的建立仍是不可跨越的難題。此外,金庸小說雖在近年成為熱點,其在文壇的微妙地位對研究者的學術駕馭能力構成一定挑戰(zhàn)。
李濤的武俠小說翻譯研究進行了一段時日,這期間,她從Amazon美國二手書商處網(wǎng)購了《鹿鼎記》等國內罕見的金庸小說英譯本,并借助網(wǎng)絡四處搜集零星資料。正如我前期所預見的,研究因前人相關資料的匱乏而陷入停頓,如想打破僵局,勢必需要時日的積累及研究角度的拓寬。這期間,李濤辦妥了赴美國加州蒙特雷國際研究院高級翻譯學院的訪學手續(xù),計劃在美訪學期間完成博士論文的寫作。她赴美前夕,我們有過一次深談。我再次建議她更換選題,充分把握訪美優(yōu)勢,利用國外信息資源,整理發(fā)掘一手資料。對于科學研究來說,選題的新穎及第一手材料的獲得從來都是最寶貴的。李濤獲得了這樣一個契機,她也具備了敏銳的眼光及寫作的功底,我希望她能好好把握這次機會。當然,我也深知,一年時間內要重起爐灶委實不易。
李濤在美一年,我們之間的聯(lián)絡完全借助電郵及微信進行。我也遠程參與了她的論文從無到有、從有到豐的全部過程。蒙特雷國際研究院的高翻學院是美國翻譯領域排名第一的專業(yè)院校,中國文學翻譯部的John Balcom(陶忘機)教授盛名累累,譯作頗豐,曾執(zhí)筆翻譯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作家曹乃謙的作品《到黑夜想你沒辦法》(There's Nothing I Can Do When I Think of You Late at Night)。李濤從對他的訪談開始,逐漸發(fā)現(xiàn)了美國漢學家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譯介所作出的獨特貢獻。視野打開后,她又對其他能接觸到的美國重要漢學家、翻譯家進行了系列訪談,并幾次長途驅車去往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對東亞系漢學翻譯界的中流砥柱Michael Berry(白睿文)教授進行訪談并參加了他組織的當代中國作家系列講座。這些國際學者的精彩訪談給了李濤充分的學術營養(yǎng)與研究思考,她逐漸形成自己的論文思路。訪談之余,她更利用美國大學圖書館的便利,下載了大量資料同時閱讀。她給我的每一次信,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及進展,字里行間跳躍著思想的光芒,我為她感到由衷高興。美國一年,她完成了論文的主體工作,回國后繼續(xù)進行后期撰寫修改,最終完成了她得之不易卻柳暗花明的精彩之作。
李濤是一個有靈氣的研究者,她也很勤奮,充分把握了研究契機,獲得了學術進階。衷心恭喜她,同時也希望其他青年學者能有同樣的靈氣及努力!
馮慶華
2015年6月
于上海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