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房子蓋好以后,死神就要來了”

“我這個時代”的德國——托馬斯·曼長篇小說論析 作者:李昌珂 著


第一章
“房子蓋好以后,死神就要來了”
——《布登勃洛克一家》

一、一部垂之久遠之作

1897年5月29日,出版家薩繆爾·費舍爾先生伯樂相馬,慧眼識珠,給托馬斯·曼寄去一封信,不僅表示愿意接受這個文學新人的幾個短篇,將它們組成一個集子出版[1],同時還提出了一個建議:“如承蒙您的關照,我將十分高興出版您的一個大部頭作品,比如是一部長篇小說,篇幅即使短些也無妨?!?sup>[2]不難理解,費舍爾先生的建議實質(zhì)是在向托馬斯·曼主動約稿。此時的托馬斯·曼登上文壇尚不久,雖說已有一些詩歌、中短篇作品和文藝評論發(fā)表,還獲得了一定的好評,但投稿卻非屢屢順利,對自己也無百分之百信心,費舍爾先生的建議對他來說當然是個不期而至的極好消息,令他精神振奮,馬上欣然接受,更何況在他腦海里正好醞釀著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計劃,孕育著一部新的中篇小說的胚胎[3]。被費舍爾先生的來信“喚醒”了心中一直沉潛不覺的長篇意識的托馬斯·曼當機立斷,決定要以出版社的約稿壓力磨礪自己的文學修煉,以此契機突破自己迄今一直徜徉其中的中短篇領域,把預成在構思中的那個中篇結構放射成一個闊大的巨制,以長篇小說這一大規(guī)模的形式給跳躍于胸的創(chuàng)作沖動以充分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得可謂中氣十足,氣度不凡。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與費舍爾出版社初步談妥雙方合同后,托馬斯·曼立即展開了對小說寫作的一項項準備工作。一個樹狀的“家族世系譜圖”被構思,一個紛繁的“家族大事略”被擬定,一部“家庭小說”的框架結構被抬出端倪。大量的書籍被閱讀,諸多的創(chuàng)作思維、方法、形式、技巧上的養(yǎng)料被汲取[4]。托馬斯·曼還從故鄉(xiāng)呂貝克市和家族親屬那里收集來了大量的資料和素材[5],把19世紀德國商貿(mào)城鎮(zhèn)的歷史、商務、市政、經(jīng)濟、政治、法律問題以及呂貝克人的日常生活、習慣用語、性格特征、逸聞趣事等記載了一本又一本的筆記,還從母親那里討來家族記事簿、書信、票據(jù)和菜譜,還從妹妹那里打聽來關于姑媽的個人生活,還從一份讀過的舊雜志上剪下一個矮胖的像只海狗似的巴伐利亞醉漢漫畫像,以便自己寫作時“眼前能有這么一個栩栩如生的釀酒廠老板和啤酒商形象”[6]作為人物描寫的參照,甚至還對書中將要描寫的住宅窗戶上掛的窗簾布料也都進行了仔細的歷史情況考證,以求達到細節(jié)真實,等等。可以說,托馬斯·曼不憚繁雜,不避瑣碎,動用了自己家族、家庭和個人生活庫存中的所有財富[7],對《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創(chuàng)作策劃的確可說是廣采博集,多方運籌,苦心孤詣,步武前賢。他那受家庭里商人文化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地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的熏陶而培養(yǎng)起來的嚴格作風,也讓人從中窺見一斑。

從1897年10月底開始啟筆,到1900年7月18日向出版社全部交稿,同時還在一份雜志社擔任編輯的托馬斯·曼夙興夜寐,辛勤努力,平均每天正好寫出一頁數(shù)量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成稿。這部他花費了近三年時間完成的自己第一部長篇,厚厚重重,頗具分量,不僅篇幅上大大突破了費舍爾先生的原來設想,質(zhì)量上也顯然不孚所望,盡管出版社的編輯們當時并無人意識到這部擺放在案頭上的由一個此時剛過25歲生日不久的年輕人送來的稿件,竟是一部后來將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文學/世界文學扛鼎之作。

1901年8月中旬,費舍爾出版社將《布登勃洛克一家》制作成一個上、下卷的二部集推出。早就得知消息的媒體、文學評論以及還有一些知名作家馬上對它予以了關注,批評點論,說好談歹,一時間報刊上不乏各執(zhí)一端的激烈出現(xiàn)。輿論是有了,然而書市上的反應卻很是一般。讀者們顯得并不輕易就會受到評論熱鬧的裹挾,即便是有名望的人物的推薦也不能對他們的購書意愿產(chǎn)生立竿見影的積極影響。小說銷售平淡無任何“火爆”氣息,令對它很有期待的托馬斯·曼難免不好生失望——這部作品的成功與否,畢竟是對他的作家能力和以后的作家生涯是一次極為重大的,甚至可以說是極為決定性的考驗。沮喪中,托馬斯·曼決定去意大利度假,對悶悶不樂的思緒尋些排解。其實,初迎讀者未能達到預期,個中緣由應該說還是比較簡單的:作者當時并無多少能對公眾生發(fā)吸引力的社會名氣;《布登勃洛克一家》也未直接貼近敏感的即時的社會現(xiàn)實或熱點問題[8],內(nèi)容上不具爆炸性,題材選擇上不具時效性,因此不可能馬上轟動,名噪一時,“洛陽紙貴”。不過,與歷史上許多被埋沒、被遺忘的文學天才相比,托馬斯·曼還是非常幸運的。他沒有遭受那種人生價值落空、舉世無人知曉的偃蹇命運,社會對他的長篇處女作僅僅是有個十分正常的逐漸認識和接受的過程。

突破發(fā)生在首版上市約兩年后的1903年。這年,經(jīng)營精明的費舍爾出版社將小說由先前的兩卷集合成現(xiàn)在的一部,制作成對社會大眾讀者來說經(jīng)濟實惠的簡裝型普及本再版。得益于出版社的這個頗有心計的書市運作,再加上兩年來評論界一直不斷有持論鮮明、見解獨到的批評發(fā)表,雖然并非都是首肯,但在一定層面上卻也桴鼓相應,持續(xù)喚起人們對《布登勃洛克一家》的關注和興趣,進而積銖累寸,水到渠成,使得托馬斯·曼的這部長篇終于迎來了市場成熟的陽光時分。

隨著普及版的推出,《布登勃洛克一家》開始走進讀者千家萬戶,并從此一路順風,從德國走向歐洲,走向世界,走向輝煌,成為托馬斯·曼一生中最具影響、最受喜愛、擁有讀者最多的一部著作:1903年被譯成丹麥文,1904年被譯成瑞典文,1910年被譯成俄文,1911年被譯成荷蘭文,到了1919年的時候在德國已是第一百次再版;又過了10年,當1929年托馬斯·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9],小說已在其間又被譯成了世界上的其他31種文字,無須諾貝爾文學獎的加冕實際上也早就是一部舉世公認的世界名著[10]。托馬斯·曼本人的名氣也聲名鵲起,名揚海外,一舉躋身進入世界級文學家的壯麗之林[11]。當美國作家??思{被問及在他看來哪一部小說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小說”時,曾立即回答是“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2]。我國文學家巴金也高度評價托馬斯·曼的這部作品,稱它是一部“近代文學中不朽的名著”,稱贊作者托馬斯·曼“的確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13]。

從初版至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藝術價值和生命力事實上也的確經(jīng)受住了時間和歷史的嚴峻考驗,堪稱是德國當代文學中少有的一部暢銷不衰、垂之久遠之作:據(jù)至1975年的統(tǒng)計,僅它的德文版本就銷售超過四百萬冊。僅以此成就,托馬斯·曼就足以在當代德國文學史上一騎絕塵,獨領風騷,讓許多作家夢寐以求,難望其項背。[14]

[1] 即托馬斯·曼于1898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矮個子先生弗里德曼》。

[2] 參見唐納德·普拉特著:《托馬斯·曼——德國人和世界公民》,德國法蘭克福,1998年,第30頁。

[3] 在接到費舍爾先生的約稿之前,托馬斯·曼就計劃著要寫一部中篇,主人公是一個無生活能力的孱弱少年。

[4] 法國龔古爾兄弟的長篇,自然主義作家佐拉的文學,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挪威作家基蘭德和約那·李的家族小說,還有丹麥的文學史學家勃蘭兌斯的文學批評巨著《19世紀歐洲文學主流》都在這個時候被再次閱讀,對托馬斯·曼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5] 小說出版后就有傳言,說書中所提及的人物并非完全虛構,而是呂貝克的真人真事。甚至還流傳出一份名單,泄露小說中所對應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一家呂貝克的書店曾經(jīng)顧客盈門,就是因為這家書店準備了一份可以出借的小說人物解密名單。

[6] 參見克勞斯·施略特:《托馬斯·曼》,印芝虹、李文潮譯,生活·讀書·知識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第62頁。小說中那個寫得生動酣暢的冬妮的第二個丈夫,就在外觀描寫上參照了這幅漫畫像。

[7] 托馬斯·曼的哥哥亨利?!ぢ務摰艿艿倪@部小說道:“他醞釀的這部作品,寫的就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父母的生活,父母前輩的,直到祖上世世代代的,從他們那里流傳下來的,直接的或間接的……”“我也可以榮幸地說,這部名著中也有我的一份,那便是同為這一家的兒子?!眳⒁姼咧懈Α庣骸抖兰o德國文學史》,青島出版社,1999年,第16頁。

[8] 快速閱讀的讀者,甚至認為這部小說寫的不過就是結婚離婚、兒童受洗、疾病和死亡而已。

[9] 文學獎授獎證書明確指出,是因為《布登勃洛克一家》的成就而授予托馬斯·曼諾貝爾文學獎,稱該作品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是一部“從首次發(fā)行以來越來越得到了堅實的認可的當代經(jīng)典著作”。

[10] 自歌德之后,還未曾有一部德國小說能夠如此激起周圍歐洲國家的注意力。因此,托馬斯·曼曾自豪地認為他的這部作品“向世人昭示了德國小說具有走向世界的能力,是對走進世界文學的突破”。參見《托馬斯·曼選集》(13卷本)第13卷,德國法蘭克福,1974年,第141頁。

[11] 三十年后,托馬斯·曼談到這部小說給他帶來的生活巨大變化說:“我的郵件猛增,金錢滾滾而來,我的形象出現(xiàn)在各種畫報,上百根筆桿子來闡釋我這部產(chǎn)生于羞怯的孤獨歲月的作品,世界在一片贊揚和祝賀聲中擁抱我……”參見黃燎宇著:《20世紀文學泰斗托馬斯·曼》,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頁。

[12] 參見肖明翰著:《大家族的沒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94頁。

[13] 參見肖明翰著:《大家族的沒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95頁。

[14] 不久前,德國ZDF電視臺曾在德國人中搞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閱讀調(diào)查,評選最受德國人歡迎書籍。大約有25萬德國人參加了這次評選,被評選出的書籍中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也赫然在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