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志和

豪放詞 作者:錢志慧 著


張志和

(732—774)

字子同,號玄真子,別稱張龜齡,唐代詩人。三歲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時因道術(shù)所長成為太學學生。弱冠之年得太子李亨青睞,賜名志和,從此進入官場。十年后,掛冠而去,遍游山水,最后隱居在湖州城西西塞山。774年,前往拜會大書法家顏真卿,同游時不慎落水身亡。詩詞多寫隱居生活,格調(diào)高逸,有五首《漁父詞》傳世,描寫美好的自然山水,抒發(fā)灑脫的人生感悟,意蘊深遠。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① 西塞山:詞人隱居地,今位于湖州市西面。

②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上漲的時候,又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③ 箬笠:斗笠,以竹篾、箬葉編成。

④ 蓑衣:一種用草或是棕麻編成的雨衣。

【詞譯】

春雨綿綿,山色迷蒙。西塞山前飛過一群白鷺,輕快優(yōu)雅地從水面滑過,水紋顫顫,倒映著它們雪白的身影;正是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春潮上漲,斜風吹拂,粉色的花瓣飄落在水面上,隨波逐流,賞心悅目;忽然一陣“撲啦啦”的聲音打破了這靜謐的風景,原來是江中肥美的鱖魚在跳躍嬉戲,只見它們躍起又落下,歡快極了。江邊坐著一位頭戴青色斗笠、身穿綠色蓑衣的漁翁,他手持一桿魚竿,悠閑自在,完全沉浸在這如畫美景當中,絲毫不在意不停飄零的細雨。

【評析】

張志和是唐代較早作詞的詩人,他在與顏真卿同游時所作的五首《漁父詞》,特別是其中的這首《漁歌子》,不但一時唱和者眾,還影響了后世詞人的創(chuàng)作,并且傳到了日本,可以說是日本填詞歷史的發(fā)端。全詞色彩鮮明,從容自在,好似一幅山水畫,非常具有藝術(shù)魅力。

首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勾勒出一幅風光秀麗的江南山水畫卷,以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入畫,又以山的翠、鷺的白、花的粉、水的綠、魚的花上色,描繪出色彩艷麗、層次分明的秀美風光,讀來感覺漁父生活的地方仿佛就在眼前。西塞山位于今天湖州市吳興區(qū)的西苕溪上,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巖石,登高北可欣賞浩淼的太湖,南可遠觀莫干山的山色,是一處賞風景的好地方。在詞人的筆下,這里白鷺自在飛翔,桃花與綠水相映,是逍遙悠閑的生活所在。前兩句從描寫風景入手,襯托了漁父的生活環(huán)境,為下闋人物漁父的出場鋪開了畫面。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寥寥幾筆就讓漁父的形象躍然紙上?!扒囿梵遥G蓑衣”色彩感覺非常鮮艷,與上闋描寫的生活環(huán)境也十分相稱。伴隨著鮮明的色彩,漁父這一人物也出現(xiàn)在讀者的眼中。“斜風細雨不須歸”生動地再現(xiàn)了漁父捕魚時的情態(tài):兩岸桃花,鱖魚肥美,即使是春雨綿綿也擋不住捕魚的愉快心情。詞人以“斜風細雨不須歸”結(jié)尾,一方面表達了人物的歡快心情,一方面從側(cè)面烘托出環(huán)境的秀美,極具感染力。

張志和在作此詞時已經(jīng)在自然山水中暢游了十多年,他的那種熱愛自由、熱愛自然的情懷在這首詞中可以輕易地感受到。整首詞既靜謐悠然,又充滿活力,反映了淡泊、高遠、超塵脫俗的志向,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據(jù)說蘇東坡極其喜愛這首詞,曾將此改寫成《浣溪紗》,詞云:“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