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亂中很多老百姓流散了,脫離土地,統(tǒng)治者希望他們回到土地上恢復生產,就貼告示“復故爵田宅”,恢復原有社會地位和發(fā)還土地房屋。再有就是減省刑法,最有名的就是劉邦打進長安的“約法三章”。結果不久就出現很好的局面,經濟恢復繁榮,社會安定。這個局面對統(tǒng)治者最有利,最符合統(tǒng)治者的最大利益,也符合地主的利益,地主有田可出租,老百姓可以從事生產,對農民也有好處,這樣就出現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文景之治”。一直維持到70年后漢武帝即位,國力非常充實。國家糧庫里的糧食舊糧不清理,新糧不斷加入,糧食越來越多,沒有開支,只有收入,結果幾十年以來,糧食都壞了爛了,成土成灰。庫房里收的錢,很長時間只收入不支出,穿錢的繩子都爛斷了,全散架提不起來,國家非常富裕。這是秦末農民起義后西漢的統(tǒng)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帶來的后果,成為盛世。
唐朝時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也是減免賦稅、刑罰帶來的局面。清朝入關后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出現一個富庶穩(wěn)定的局面,即所謂的“康雍乾盛世”,其中當然也孕育著矛盾和危機,以至乾隆以后漸漸維持不下去,最后終于滅亡,但是盛世卻是存在的。
所以凡是農民起義以后新的統(tǒng)治者采取若干好的措施,局面就能維持,而且有所發(fā)展,但一旦新王朝不采取這個辦法,而采取倒行逆施的辦法,橫征暴斂到處浪費、到處奢侈,問題就來了,老百姓到時候維持不住,就開始造反,原來的王朝很快就滅亡了。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很重要的王朝,一個是秦朝,一個是隋朝,開局都不錯但滅亡很快,到第二代皇帝就結束了?!捌渑d也速,其亡也忽”,興起時候很快,滅亡也很快,很多方面的因素是人為的。
第二個矛盾來自統(tǒng)治階級內部。舊王朝滅亡,新王朝建立,但是新勢力尚未穩(wěn)固,人心尚未完全認同,不斷有人造反,想當皇帝,反對新朝,所以統(tǒng)治階級之間矛盾尖銳。中央王朝建立,不但地方上很多勢力反抗,同時中央內部也有各種勢力對抗,所以內部斗爭很復雜、很嚴重。
西漢初年諸侯王都是地方割據勢力,漢景帝時,東方有七個諸侯王國聯合反對西漢中央,即是所謂“吳楚七國之亂”,當時局面很嚴重,但最終被平定。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是秦王,對立面是他哥哥皇太子李建成和他弟弟李元吉,一個太子一個齊王,雙方對抗很厲害。后來唐太宗發(fā)動“玄武門之變”,趁上朝時,買通玄武門守將,發(fā)動突然襲擊,將他們殺掉,然后逼李淵承認他是皇太子,沒多久當上了皇帝,李淵退位,但局面還沒有完全穩(wěn)定。在武則天掌權時期,唐朝功臣的后代徐敬業(yè),起兵反對武則天,結果被鎮(zhèn)壓。歷代統(tǒng)治集團都有內部斗爭,像清朝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三藩也是一種地方割據勢力??滴趸实燮饺蛄税四?,最后終于將吳三桂集團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