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的一番話,雖然起到了一點效果,但是還是沒能讓劉邦完全從死胡同里走出來。后來,經(jīng)過張良等人的勸說,劉邦才逐漸看清了形勢,從頹喪中慢慢地振作起來。于是,劉邦宣布接受分封,以蕭何為丞相,立即啟程趕赴巴蜀。
接著,劉邦又以漢王的身份,賜給客座軍師張良黃金百鎰、珍珠寶物二斗,張良接受了這些賞賜后,卻將它們原封不動地轉(zhuǎn)贈給了在鴻門宴中保護(hù)過劉邦的項伯。
張良將這些禮物轉(zhuǎn)贈給項伯后,希望他能向項羽請求,將漢中盆地整個封給劉邦,項伯滿口答應(yīng)。不久,項伯竟真的說服了項羽,把整個漢中盆地都封給了劉邦。
然而劉邦進(jìn)入子午谷后,已經(jīng)沒有路了,只能在棧道上行走。棧道是一種先穿鑿巖壁、再用圓木作支柱而建架成的人工通道,只能容幾人行走,大隊人馬及重物均不能從上面過去,因有些棧道的木頭已經(jīng)老化,要安全通過,必須先動用軍力修復(fù)、加固,而且有的地方還要拆掉重建,所以工程十分巨大而又艱難。
棧道的底下是千丈深谷,一不小心掉下去,便會粉身碎骨。尤其有些特別艱險的地方只能容一個人單獨小心通過,所有的糧食、器具、武器都必須用人力一個個背過去。所有行人只能沿著山路攀爬前進(jìn),那些體力虛弱或過分粗心的人,往往一不留神就消失在千丈深谷中,連尸體也難找到。
張良跟隨劉邦到漢中后,劉邦要求他先回韓王處,待取得韓王同意后,再入漢中輔助他。張良也欣然答應(yīng),并暗中建議劉邦焚燒經(jīng)過的棧道,這樣一方面可阻擋外面兵力的侵入,另一方面還可以向項羽表示,劉邦已無意再回中原爭霸,以此麻痹項家軍。
范增派來的密探很快便向項羽密報了這個消息,項羽也因而消除了對劉邦的防范心理。
據(jù)《史記?高祖本紀(jì)》載,公元前206年,“四月,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shù)萬人。從杜南(指杜縣,在今陜西西安南)人蝕中(即子午谷,又稱子午道)。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p>
劉邦入漢中時,的確是讓張良燒毀了通往關(guān)中的棧道。但是,在漢中與關(guān)中之間,通道并非只有子午谷一條,另外還有褒斜、儻駱、陳倉等,張良所燒棧道究竟在哪里,從上述記載無法看出。按常理分析,張良既然是要東歸韓都陽翟,自然是從原路返回最為方便,因此其所燒為子午棧道的可能最大。不過,張良東歸時所燒棧道也可能是褒斜棧道。這是因為,張良與劉邦分手的地點是褒中,褒中位于褒斜谷南端,由此向北入褒斜谷道回關(guān)中也比較近,且在楚漢之際,褒斜道同樣是勾通漢中、關(guān)中兩地的主要通道之一。
從軍事謀略學(xué)角度來分析,劉邦、張良燒毀棧道的舉措,屬于韜晦之計的范疇?!绊w”字的本意是弓袋,引申為掩蔽,斂藏的意思?!盎蕖眲t是陰暗不明的意思。所謂“韜晦”,就是把自己的才能、打算等隱藏起來,以掩人耳目,欺騙對手。
劉邦與張良合謀燒掉棧道,的確是很高明的韜晦策略。這一策略的高明之處在于,它不僅麻痹了項羽,使其放松了對劉邦的最后一點警惕,而且還有效地防止了其他諸侯國及亂兵盜賊的襲擊。
當(dāng)時,在推翻暴秦的戰(zhàn)爭中形成的所有政治軍事集團(tuán),以項羽的勢力最為強(qiáng)大,特別是巨鹿之戰(zhàn)后,項羽的政治軍事力量達(dá)到了巔峰狀態(tài)。他甚至自稱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為天下王,不可一世。但是,他卻始終有一個潛在的敵人,那就是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