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領導者都懂得公眾形象的重要性,也不是所有的領導者都重視良好的公眾形象的塑造。這使得很多有才華的具有良好潛質(zhì)的領導者默默無聞,或者由于他們不好的公眾形象而被關閉在杰出領導者的大門之外。曾國藩很年輕就當上了翰林,但是因為家境不寬裕,是一個窮翰林,靠著他那些微薄的薪水與農(nóng)村那群嗷嗷待哺的兄弟與正在貧困化的親戚,曾國藩不可能有那么多錢去跑關系,因此,他要獲得成功,必須另辟蹊徑。當然這條路是他無意之中找到的,他那樣做也是很真誠、很實在的,但客觀上卻成就了他。他的這條路就是反省。反省就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的不良部分進行解剖,進行自我批評,提出更高、更嚴的要求,督促自己去完成、去實現(xiàn)。古人認為形象就像太陽,人們都可看見,等到他改變了,人們都會景仰。達到令人景仰的地步,一種良好的公眾形象就出現(xiàn)了。
一般來說,人的反省是一個人在內(nèi)心深處進行的,是一種隱秘不宣的內(nèi)心活動。這種反省一般只有自己或者少數(shù)人知道,因此不構成公眾形象的塑造術。曾國藩的反省與別人不同之處,是公開的,作為其反省的表現(xiàn)形式的“日課”,即日記是公開的。他反省的內(nèi)容非常寬泛,包括學業(yè)、理想、恒心、品行、日常行為,甚至內(nèi)心深處的一草一木、夫妻房中的竊竊私語。他隔一段時間,要將日記交給倭仁指教,倭仁是當時滿族第一理學大師,通過倭仁等人的傳播作用,曾國藩理學大師、道德大師的美名逐漸樹立起來。他在37歲的時候,能夠做到正二品,除了他努力的考試外,這應該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