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阿富汗東北部偏遠的巴達赫尚省之前,馬可一直癡迷于國王敘事詩中,巴達赫尚省是古老的大夏王國的一部分。隨著真正意義上的東方之旅的開始,馬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性格再次得到了顯示。
阿富汗向北延伸到突厥斯坦,東北到有蒙古人居住的中國,南到印度次大陸,西至波斯。作為一個多種文化、語言和宗教的交匯點,阿富汗逐漸發(fā)展成為東西方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無論在阿富汗干旱的平原、繁茂的谷地還是終年白雪皚皚的高山上,到處都留下了像波羅這樣的商人們的足跡。
阿富汗境內四通八達的道路也引起了侵略者的興趣,數百年來,所有侵略者都想把阿富汗變成戰(zhàn)場,這里曾一度落入塞琉古人、白匈奴人和土耳其人手中。成吉思汗指揮的蒙古大軍攻占阿富汗后,才結束了土耳其人對這里從6世紀起就開始的統(tǒng)治。
蒙古人對阿富汗基礎設施的破壞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蒙古大軍人數眾多,往往一支六七萬騎兵的隊伍會突然出現在他們想要攻打的地區(qū)。蒙古騎兵個個身手不凡,在全速飛奔的馬背上,一分鐘之內可以向前后射出六支箭。1220年的一場戰(zhàn)役中,成吉思汗闖進一座清真寺,親手殺死了在里面躲避戰(zhàn)亂的百姓,甚至還下令用裝《古蘭經》的箱子盛放戰(zhàn)馬的草料。蒙古軍還破壞了當地的灌溉系統(tǒng),把原本肥沃的良田變成了后來的旅行者所看到的不毛之地,他們憑借武力和絕對的軍事優(yōu)勢,把自己變成了這片土地的主人。蒙古帝國的快速擴張讓所有人都意識到,與蒙古人為敵只能是自取滅亡。
年輕的馬可對“絲綢之路”之行的記敘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他和家人面對惡劣環(huán)境時的軟弱與無奈,教皇的書信可以在基督教區(qū)保護他們,但不能免卻途中遇到的劫匪和宗教狂人對他們的威脅。馬可從未提及他們是否隨身帶有防衛(wèi)武器,他也沒有提到是否采取了什么特別的措施使他們免于饑餓、疾病或者歹徒的侵襲和傷害。干旱、沙塵暴、疾病、殺氣騰騰的盜賊、心懷叵測的競爭對手、聞風而來的劫匪、有毒的泉水、毒蟲蛇蝎咬傷、各種寄生蟲和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和雷電等等,任何看似普通的事都足以讓他們前功盡棄。
雖然要面對諸多的困難和危險,但是波羅一行還是有自己的優(yōu)勢。一方面,老波羅兄弟以前曾走過這條路,另一方面,三個威尼斯人并不孤單。因為在“絲綢之路”上,無論他們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其他來自各地的商人和包括聶斯托利教派的基督教徒在內的一些神職人員和佛教徒,雖然它叫“絲綢之路”,但從這條路上輸送的絕不僅僅只是絲綢。波羅一行沿途遇到了很多小業(yè)主和客棧老板,他們?yōu)槟切┨觳涣辆偷妹爸鴩篮畡由碲s路的旅行者們提供了便利的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