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7年夏天拿到了人生第一筆薪水,當時我14歲。升入9年級之前的那一年,我和最好的朋友詹森·科里受所在高中之邀參加了夏季學校辯論班。第二年,我們就成為辯論班的老師。那一次我們每人賺了420美元。
此后的28年里,我的個人經(jīng)歷亂七八糟,說成是咨詢師的噩夢再恰當不過:我先后在熟食店、餐館和圖書館工作過。在加利福尼亞輔導過高中學生,在日本教過小學生英語。我先是在大學的泳池里當救生員,后來又在電視節(jié)目里演同樣的角色——《海灘游俠》(Baywatch)中一段閃回鏡頭里扮演20世紀60年代的一名救生員,作為這部老劇的備用鏡頭,當了一次群眾演員。我?guī)椭⑦^一個幫助問題青年的非營利機構(gòu),還在一家制造施工機械的生產(chǎn)廠工作過。我無意中開始了一份負責高管薪酬福利的工作,竭盡了一個24歲年輕人全部的智慧,認定人力資源是一個沒有未來的領(lǐng)域,于是毅然去讀了一個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兩年后,我加入了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盡可能不去沾與人相關(guān)的問題。從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到2000年初的這段時間里,我成為科技公司的顧問,為他們提供咨詢建議,以提高公司銷售額、增加客戶群、改善組織架構(gòu)?;ヂ?lián)網(wǎng)泡沫破碎之后,我又在削減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和開拓新業(yè)務等方面為科技公司提供咨詢服務。
但是時至2003年,我倍感沮喪。
我感到沮喪,因為即便最好的商業(yè)企劃,如果沒有人買賬,也難逃被廢棄的命運。我感到沮喪,因為領(lǐng)導者總是嘴上說著以人為本,但對待員工卻棄之如敝屣。(我在第一個項目上的最糟糕經(jīng)歷:我向項目經(jīng)理請教職業(yè)建議,他對我說:“你們都像是箭袋里的箭。每個人都一樣?!保?/p>
我當過藍領(lǐng),也做過白領(lǐng);拿過微薄的工資,也有過六位數(shù)的收入;與高中沒有畢業(yè)的人和世界一流名校的博士生都有過共事的經(jīng)歷(也有被他們管理的經(jīng)歷)。我曾做過傾力改變世界的工作,也做過一心只為老板賺錢的工作。我只是想不通,不管我走到哪里,雇員都難以得到善待。人的一生用在工作上的時間是最多的。工作的經(jīng)歷——甚至為最好的一些雇主工作——令人動力盡失、丟掉本性,這樣是不對的。
我認定自己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條路是對我的團隊好一些,提升他們的產(chǎn)出,寄希望于隨著時間推移,其他人會效仿我。另一條路是尋求方法影響所有公司的待人方式。我選擇了后者,因為我認為這樣做有機會影響到更多的人,因此決定找一份人力資源的工作。咨詢行業(yè)里的同事都認為我會毀掉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但我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才做出這個決定的。當時,麥肯錫人才庫里有5000多人,這些人幾乎都是其他公司的咨詢?nèi)藛T或是負責幫公司招賢納才的人。我分析自己接受過的培訓和工作經(jīng)歷可以在人力資源人才庫中獨樹一幟,能夠使我在用人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蛟S,只是或許,這樣做可以使我走上職業(yè)提升的快車道,不必等上二三十年才爬上公司高層?;蛟S我能夠更快地走上一個可以影響更多人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