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當(dāng)?shù)∫讶煌瓿善渖?/3的主要作品時,再來回顧這首詩時,將其看作一個轉(zhuǎn)折點。在《煉獄篇》中,在貪食者魂靈身處的檐口,但丁遇見盧卡詩人博納鐘塔(Bonagiunta)的靈魂。二人有如下的對話。博納鐘塔問:
我眼前之人是否是那個
開啟新體詩歌傳統(tǒng)
并寫下第一句“懂得愛情的女人們”之人?
但丁回答:
我正是那個
愛神于我體內(nèi)呼吸時
便記錄并說出他的神諭之人。
博納鐘塔回答:“噢,現(xiàn)在我知道他們口中的dolce stil nuovo是何意了?!?/p>
意大利語dolce stil nuovo譯成英語為“sweet new style(溫柔的新風(fēng)格)”,但實際并非該意。在意大利語和法語中,當(dāng)有兩個或更多形容詞并行修飾時,最后那個形容詞起強調(diào)作用。而在英語中,扮演這一功能的是第一個形容詞。問題是,已經(jīng)有了“溫柔體”(dolce stile)和“嚴(yán)厲體”(aspro stile)相對應(yīng)。但丁實際上是創(chuàng)造了新的溫柔體。
但丁·達·邁亞諾(Dante da Maiano)并不是唯一取笑過但丁的人。切科·安杰奧列里(Cecco Angiolieri)擅長俏皮詩,曾就但丁一首十四行詩中的一處明顯矛盾對他大加調(diào)侃,引用其中詩句,作溫雅的嘲諷。但丁并未指望(甚至并不希望)讀者們能理解自己本意,他也不止一次地如是說過。有時他說一首詩只是為詩人心中特有的一群讀者而作,如懂得愛情的女人們。同時,但丁的態(tài)度也并不像一些評論家所言的那樣嚴(yán)肅。他對一個叫布倫艾托·布倫艾萊奇(Brunetto Brunelleschi)的人寫過一些調(diào)侃的話,附在一首他知道此人看不懂的詩后。在另一首詩中,他自嘲自己在凝視博洛尼亞卡里森達(Carisenda)斜塔時心不在焉,對周圍渾然不覺。他可能在失神地盯著頭頂?shù)囊欢湓撇收谙蚺c塔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飄過,讓他產(chǎn)生了塔正在傾倒的錯覺。他在《地獄篇》中描寫一個巨人俯身時便用了這一手法。但丁研究者們迄今未注意到18世紀(jì)的一件趣事,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精通意大利文學(xué))對Donne ch’avete intelletto d’amore’(懂得愛情的女人們)寫了一個戲仿,其中的語言來自洛倫佐的《費加羅的婚禮》(意大利語版,是洛倫佐根據(jù)法國戲劇家博馬舍(Pierre 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劇改編而成)中身陷愛河的凱魯比諾(Cherubino)唱給“他”女人們的話:
你們誰知道什么是愛?
當(dāng)很多人聽過這首合組歌后,一個朋友請但丁給愛情下個定義。但丁借用了他和朋友們都尊為前輩的圭多·魁尼柴理給出的定義。他沒有說出圭多的姓名,而是稱其為il saggio(賢明之人),引用了他“高貴的心”的概念。
愛與高貴之心實乃一體,
一如那賢明之人詩中所指,
兩者決然不可分離,
正如理智之人少不了理智。
人性渴愛,便有了愛神,
他常駐于人心,
在其間安靜地歇息,
時而短暫,時而綿長。
當(dāng)貞潔佳人的美麗面龐,
愉悅觀者的眼睛,攪動其心扉,
對歡愉之渴求便油然而生,
愛神之精靈也從睡夢中蘇醒,
佳人也為才子動情。
最后一句話給人一種即時而作的感覺,像是但丁在詩到末尾時臨時決定加上一個想象中的女人的答復(fù)。但丁和他的詩人朋友們均是從男性的視角來寫愛情。他們頌揚女人的美麗、貞潔、優(yōu)雅、謙遜;她們激發(fā)的愛是引人向上、驅(qū)人從善的。而女人們自己的體驗卻似乎沒有進入詩歌的主題。在但丁上一代有一位女詩人,人稱才女(la compiuta donzella),但她只有三首詩歌流傳下來,而這些詩的創(chuàng)作均未受魁尼柴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