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問及褚時健,他說,練就的這個本事,就是因為心里有事,因為一燒煳玉米,自己與弟弟妹妹們的學(xué)費就沒了,生活也會出現(xiàn)問題,他不想讓母親本就艱難的人生再艱難一些。這種看似高超的本事在他那里卻不值一提:“其實只要有責任心,誰都能做到,這世上的事都是這樣,只要上心,就能做好?!?/p>
漸漸地了解到,褚時健就是這樣的人:要做事,還要把事情做得比別人都好。伴隨著褚時健持久的努力,往日不起眼的褚家小作坊開始出名了:褚家大小子釀酒的出酒率、酒的質(zhì)量比別人高!有時候,就連那些釀酒多年的大人也比不上他。
這讓那些教會褚時健釀酒的大人們奇怪了,其實,釀酒就是那么一套基本的程序:把玉米蒸熟以后,拌上酒曲,放到發(fā)酵箱里面進行發(fā)酵,然后,再放到瓦缸里面糖化,最后,蒸餾出酒,這褚家小子是怎么釀的?
其實,一向機靈的褚時健是在釀酒的過程中自己摸出了門道:大人們在教他釀酒發(fā)酵的時候,只是提醒他一定要關(guān)上門,但從來沒有告訴過他為什么,褚時健琢磨了幾次認為,一定是因為溫度。因為據(jù)他觀察,那些靠近灶火邊上的發(fā)酵箱發(fā)酵的程度總是更好一些,而且酵母菌也長得更好一些,出酒率自然就高。
相應(yīng)的,發(fā)酵以后需要進行的瓦缸糖化過程也是一樣的,越靠近灶邊的瓦缸糖化效果越好,而且出酒率總是比在門邊的瓦缸高出20%甚至30%。
幾次以后,褚時健動起了腦子:怎么才能讓靠近門邊、溫度不夠的瓦缸和發(fā)酵箱都能享受到“高溫待遇”呢?他想了一個辦法:用家中的破鐵盆把灶臺里面燒剩下來、還留有余溫的柴火盛好,放到那些離灶臺遠的發(fā)酵箱與瓦缸邊上,讓環(huán)境溫度變得高一些。
這讓褚時健第一次享受到了動腦子所帶來的成就感:別人家三斤玉米才能烤出一斤酒,但褚時健總是能用兩斤玉米甚至是更少的玉米,就能烤出一斤酒。而且,由于發(fā)酵過程更充分,他家酒的成色也比一般的酒要好很多,拿到市場上去賣時,總是能很快賣掉。
把酒挑到市場上去賣的時候,褚時健又耍了一些小心思:“我每次去市場上,絕不多帶,只帶能賣一上午的。”因為釀得好喝的酒本來就少,再加上褚時健早早就運用了“限量銷售”的辦法,自然賣得比別人快,而大家也記住了,褚家小子釀的酒好喝又好賣,于是,下一次的銷售便一點兒也不需要操心了。
后來,褚時健經(jīng)常會抽空回華寧老家,每當遇到當年教他釀酒的老鄉(xiāng)家境較差時,都會給對方硬塞上幾千塊錢。有些已經(jīng)上了年紀的老鄉(xiāng)總是高興地收下,他們大概明白,這是成名后的褚家小子不忘舊恩。但這些人估計到現(xiàn)在也沒有搞清楚,為什么在同樣的條件下做同樣的事情,褚家小子就比自己做得好呢?
這些與褚時健少年時光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人們自然不知,小小年紀,褚時健便已表現(xiàn)出了超前的市場意識與成本意識——也正是這種意識造就了他日后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