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傅斯年為何要殺丁文江 4

大師遠去 作者:岳南


后來胡適將撿到的幾份傳單寄給北大政治學教授張慰慈,張在感到不可思議的同時,又為胡適的安全擔心。他回信說:“巴黎與柏林的學生本來是最胡鬧的,‘走狗’這名稱怎樣會加到你頭上,這真是莫明其妙的笑話。……不過無論如何,你得要非常小心才好,這般搗亂分子是無理可講的,吃了他們眼前的虧,實在犯不著。最好巴黎、柏林地方少住為是。”[4]胡適見信,看看四周一片殺氣淋淋的樣子,深覺此地不可久留,不幾日即悄然離開巴黎赴英國倫敦去了。

傅斯年學成歸國后,雖以創(chuàng)辦史語所與專抓蔣公介石的老二(孔祥熙、宋子文)名震天下,但當他真的與丁文江遭遇后就大不相同了。在一個聚會上,胡適把丁文江介紹給他,曰:“這就是你一直要殺掉的丁在君先生”。開始傅斯年還有點“憤青”的氣概,隨著二人交談的深入,具有“大炮”之譽的傅斯年,面對丁文江的博學多才,以及所顯現(xiàn)的人格魅力與人性光輝,不但像泄了氣的皮球與蔫了翅膀的蟋蟀,反而對丁氏敬佩有加,激賞稱贊。在丁文江的人格光輝照耀下,傅斯年曾慨然嘆道:“我以為在君確是新時代最善良最有用的中國人之代表,他是歐化中國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最高的菁華,他是用科學知識作燃料的大馬力機器……這樣的一個人格,應當在國人心中留個深刻的印象”云云。[5]自這次相見之后,丁、傅二人成為莫逆之交。   

1936年初,時任中央研究院總干事的丁文江在長沙因煤氣中毒不治而亡。當病危的消息傳出時,傅斯年第一個從北京趕去看護。丁文江去世后,傅斯年在撰寫的《我所認識的丁文江》紀念文章中,堅決地認為丁“是新時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國人之代表”,“是歐化中國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最高的菁華”,“是用科學知識作燃料的大馬力機器”,“是抹殺主觀,為學術為社會為國家服務者”。文章的最后,傅氏還對自己當年為什么要殺丁文江之事做了解釋,文中說:“記得‘九•一八’之前半年間,有一天,我請幾個朋友在我家吃飯。座上有在君,有適之先生等。我議論一個人,適之先生以為不公允,說:‘你這偏見反正是會改變的。你記得在巴黎時,你向我說過三遍,回國后第一件事是殺丁文江?,F(xiàn)在丁文江在你旁邊,你干嗎不殺他?’后來我怨適之先生惡作劇,他說:‘在君必高興,他能將你這殺人犯變作朋友,豈不可以自豪?’”傅又說:“我開始大佩服在君在我讀科學玄學戰(zhàn)時(按:二十年代丁文江與張君勱一場科學與玄學論戰(zhàn)曾轟動一時),那時我在英國。以為如此才人,何為任于錢镠之朝,又與呂惠卿輩來往,所以才有‘殺’之一說,其中實不免有點如朱子所說,其詞若有憾,其實不盡然也。乃民國十八年初夏相見之后,不久即成朋友,一年后成好朋友,最近幾年中竟成極好的朋友。在其病重時,心中自思,如我死,國家之損失小得多。這個變遷應該有個緣故吧。所以我說他好,比胡適先生說他好更有要求讀者注意之理由吧?”[6]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