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背后的故事】
上面三封家書的作者是大革命時期浙江農民運動的杰出領導人竺清旦
(1899—1935)。竺清旦 1927年被派往莫斯科學習, 1935年在新疆犧牲。他 8年沒見到妻子兒女,全靠一封封家書寄托相思,字里行間充滿著對生死相依的妻子的眷念和對兒女的舐犢之情?,F(xiàn)存的 18封家書,字字泣血,句句含淚,感人肺腑,動人心魄。這里選用的是其中的三封。
“農運大王”遺書重現(xiàn)
竺清旦,字起元,曾化名竹卿、包起鳳、劉曉平等。大革命時期,他從一個胸懷“教育救國”壯志的小學教師,經過革命斗爭,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 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首屆中共寧波地委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江浙區(qū)農委委員、寧(波)紹(興)臺
(州)農民協(xié)會會長。他領導十幾個縣的農民運動,發(fā)動 20萬農民、鹽民和漁
A 賽琴,竺清旦的三女兒。 B 養(yǎng)生,即童養(yǎng)媳。 C 竺清旦十分注意利用家書教女兒學習,結合自己記日記的體會,曾專門給女兒寫信諄諄教導大
女兒賽蓉怎樣寫好日記。 D 此信寫于 1929年。
民投入反霸抗稅、減租減息的斗爭,建立起縣、鄉(xiāng)、村各級農民協(xié)會,成立農
民自衛(wèi)軍,進行武裝斗爭,曾一度攻占余姚縣城,以迎接北伐軍東進。竺清旦領導的農民運動,聲勢浩大,震動浙東大地。 1926年 11月,中共上海兼江浙區(qū)委負責人趙世炎來寧波視察后回到上海,稱贊“寧波農民運動搞得好”。竺清旦被譽為“農運大王”,在當地農民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1927年 4月 9日,蔣介石在發(fā)動四一二政變的前三天,指使他的親信在寧波血腥鎮(zhèn)壓工農運動,大肆緝捕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正在余姚指揮農民武裝同反動集團作戰(zhàn)的竺清旦不得不暫時隱蔽疏散革命武裝,忍痛離開長期斗爭的故土。他來不及與妻子兒女
告別,奉黨組織的委派,先赴武漢參加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后被送到蘇聯(lián)學習。竺清旦走后,他身懷六甲的妻子盧湘卿拖著兩個幼女,逃出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中的寧波城,回到奉化山村。故園家徒四壁,沒有隔宿之糧。幼兒嗷嗷待哺,自己又將臨盆,盧湘卿陷入了極度困境,但她以堅韌的毅力,在逆境中度過了重重難關,頑強地生活。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竺清旦,日夜為妻兒的衣食憂心忡忡。他頻頻寄回家書,表達對妻兒的眷念和深情。盧湘卿不識字,丈夫的來信都得請人代讀。每當接到丈夫的遠方來信時,她都如獲至寶,即使在白色恐怖的環(huán)境中也悉心珍藏。解放后,盧湘卿將手頭保存的十多封丈夫的家書和關于農運工作的兩個筆記本,還有她從寧波冒著極大的危險隨身攜帶珍藏多年的“寧紹臺農民協(xié)會會旗”等革命文物,一并捐獻給人民政府。竺清旦妻子盧湘卿改革開放以來,各級黨委著手征集革命史料。
竺清旦
竺清旦領導的浙江農運的史實,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當年曾在竺清旦領導下從事農運工作的一位老同志,到省里鍥而不舍地尋訪,有幸在一家紀念館待處理的廢紙堆中發(fā)現(xiàn)一捆陳舊的信件。經仔細辨認,他發(fā)現(xiàn)并認定,這些正是竺清旦烈士生前的家信手跡,共計 18封,絕大部分是竺清旦于 1928年至 1933年從莫斯科寄回故鄉(xiāng)的家書,另有兩封是從新疆寄回來的。他立即將這批信件復印了出來,并轉交給竺清旦烈士的遺屬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