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24日,蘇制P-2型導彈運抵長辛店,同期到達的還有以布里奧·波列任斯基中校為首的蘇軍火箭營官兵102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教導大隊營房,舉行了歡迎儀式。
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元帥和錢學森出席了儀式,彭德懷親手解開了系在P-2型導彈上的紅綢帶,說了一句深刻的話:“這是蘇聯(lián)老大哥過繼給我們的‘兒子’,祖國把他托付給你們了,你們可要把他當作親生兒子看待呀!”
錢學森則對炮兵教導大隊的第一批學員說,P-2型導彈是蘇聯(lián)第一代產(chǎn)品,談不上先進,是蘇軍戰(zhàn)斗序列中退役的裝備,所以叫作“教學導彈”,是供教學用的。但是對于我們來說,畢竟有了教學實物,可使我們少走彎路,我在美國就沒看到這樣的實物,要好好學!
炮兵教導大隊經(jīng)過一夜奮戰(zhàn),在25日晨把P-2型導彈全套技術裝備卸裝入庫。
在蘇軍火箭營官兵的幫助下,炮兵教導大隊開始組裝P-2型導彈。蘇制P-2型導彈彈長17.68米,直徑1.652米。炮兵教導大隊官兵很快就發(fā)現(xiàn),把導彈豎起來之后,目標就暴露了。學院只有一幢四層樓房,無法遮住導彈。于是,官兵們就在導彈四周搭起一個高高的席棚,把導彈圍了起來。
P-2型導彈起飛重量20.5噸,射程600千米。全彈由頭部、穩(wěn)定裙、酒精貯箱、液氧貯箱、中段殼體、儀器艙、尾段和發(fā)動機等幾大部分組成,尾部裝有4個梯形尾翼。推進劑為液氧和酒精,彈頭采用常規(guī)裝藥。
就連任新民都沒有看見過導彈,更不用說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那些科技人員——其中的例外是那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倫敦差一點被德國導彈炸死的黃緯祿。任新民回憶說,當時見過導彈的,只有錢學森和黃緯祿。大家興奮地在席棚里參觀這個來自蘇聯(lián)的“過繼兒子”。炮兵教導大隊的官兵們聽說這枚導彈的最大射程為600千米,都非常驚訝:這么大這么重的家伙,能夠“飛”起來命中600千米處的目標?
黃緯祿說,解剖P-2型導彈的過程中,不時地牽起他對倫敦博物館V-2火箭實體的回憶。那雖是不到兩小時的參觀,卻留下了大致的印象,跟眼前P-2導彈比照,他感覺構造大同小異,沒特別之處。
1958年1月11日,炮兵教導大隊第一期導彈訓練班開學。
在開學典禮上,錢學森說,對火箭導彈武器裝備來說,我們還是個不會走路的孩子,現(xiàn)在是剛剛起步,我們深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啟蒙老師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下,經(jīng)過我們自己的辛勤努力,一定能會走、會跑,成長壯大。
導彈訓練班采取嚴格的保密制度。學員聽課時,筆記一律記在保密本上,下課、吃飯時交到保密室保管。外出時不許帶聽課筆記。
參加訓練的學員共533人,另有見習人員150名,分成23個專業(yè)教學組,采取按職務對口教學的方式,由蘇軍導彈營官兵直接任教。前3個月完全是接受蘇聯(lián)官兵手把手的教練,以后是自己獨立組織第二期、第三期培訓。到1959年7月24日,導彈訓練班共培養(yǎng)了地對地導彈專業(yè)技術骨干1357名,為建立中國的導彈部隊打下扎實的基礎。
1958年3月15日,陳毅元帥、聶榮臻元帥、陳錫聯(lián)上將、楊成武上將前來炮兵教導大隊參觀導彈,錢學森陪同并作了講解。這些曾經(jīng)指揮過千軍萬馬、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戰(zhàn)斗的將帥,第一次親眼看見了導彈。他們鼓勵錢學森,盡快把中國的導彈造出來!
有了導彈,還要建設導彈靶場。在蘇制導彈運抵中國的同時,1957年8月31日,中央軍委討論通過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提出的《關于建設導彈靶場和試驗場的規(guī)劃草案》,決定開始籌建導彈試驗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