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后的同學們或許會記得孟庭葦?shù)哪鞘住抖镜脚_北來看雨》,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大概是婦孺皆知的大街小巷最佳背景曲之一。這首歌舒緩而憂郁,尤其是孟庭葦在MTV里清湯掛面的女學生扮相,很能引起一些想象。不過從歌中聽不出來,到底為什么要去臺北看雨。
以前每次到臺北都是看選舉,也沒遇到過冬季的雨。這次選舉恰巧是在三九天,于是我剛到臺北的時候就挺希望下雨的,誰料還真的下了,就是選后公布結(jié)果的那一刻,卻油然想起劉德華的歌:“暖暖的眼淚跟寒雨混成一塊?!碑斖磉@雨就淅淅瀝瀝沒有停過,不過街上的人大多不打傘,慢悠悠地走著,車燈射到漫天的細雨滴里,照出一片點點滴滴的水濛濛的光。
這晚的雨比較特殊,基本一半人的心情都受影響。對我這個外人來說,反倒是比較超脫,可以單純看雨。從敦化南路往南的這一段,步行走到頭,景致最佳。兩排巨大魁梧的樟樹在馬路上方拱成一個林蔭道,燈光從樹葉的縫隙下射,在發(fā)著幽光的地面上照出一片片斑駁的影子來。雨滴的光就在這縫隙間晦明交替地從空中一直閃到地面。
隨便轉(zhuǎn)入一條胡同——臺北也叫“弄”,聽不到汽車的聲音,立刻歸于寂靜。甚至可以聽到雨滴打在樹葉上的聲音,會讓你覺得古人留荷聽雨的境界是多么的美。這讓我想起上海冬天的雨也是這樣的,高郵路上的梧桐樹也是這樣一幅景致。同樣的,南京頤和路上的梧桐也是如此。尤其在夜間,讓人不由得想起“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其實每次在臺北都能讓人想起上海,這是最像的一次。
遠處的昏暗燈光下,一簾昏暗的酒旗上用顏體字寫著“滬江小館”
的字樣。在臺北,大部分的店招都是正楷字,以顏、柳、歐居多。好多大陸朋友也跟我提到,他們對臺北的親切感也是由此而來。即便之前綠色執(zhí)政時把“大中至正”牌坊上的字換成“自由廣場”,卻也是蘇體字。
多年前第一次去臺北,滿腦子想的都是孟庭葦?shù)母韬蜅畹虏碾娪埃l料在桃園機場下機就被顏體字的“第一航廈”四個字驚到。八卦一下,朱學勤教授第一次去是被華航的梅花空姐驚到的,尤其是一開口說話江南口音的國語腔,過于字正腔圓,是久違的感覺。類似還有很多,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感。
那么我要說的是,敦化南路上的冬雨大概也是這種感覺,讓你舍不得離去。雖只是幾個小時的雨,卻能讓人思接千載,重頭復習溫飛卿、李后主、李清照,似乎千年前的那場雨一直下到現(xiàn)在。偶有三兩個短裙美眉穿著靴子婷婷裊裊地走過,留下一陣輕盈的細語,那就更接近了。
我不得不矯情一下,這種“異鄉(xiāng)里的故鄉(xiāng)感”實在是很奇妙的東西。如果在這個角度上回頭來看,孟庭葦?shù)母鑼嵲谑切】戳伺_北的雨。不過作為一個臺灣人,大概很難體會大陸人的這種心情。他們自然而然以為本來就是這樣。
禮失求諸野,在臺北的雨里,我很難放下這種對比思維,而且比比皆是這種對比。當?shù)氐呐笥褜ξ艺f,不要過分美化敦南雨景,即便那是一些臺灣油畫家最常見的主題,因為敦南的下水道也被堵過,漫上了人行道,市政府被議員罵得臭死。我說,那只是人行道而已,您開車,開著開著變成了潛水艇,這個實在就沒法看雨了。
嗯,如果有機會,建議大家冬天都去臺北看雨,沒準兒還能看點兒別的。
(原刊《看天下》,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