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窮人才知窮滋味(1)

秘密:諾獎得主的布衣與光環(huán) 作者:【美】大衛(wèi)·普萊特


每年,全球大約每6億人中僅有一人能獲得諾貝爾獎,這比被閃電擊中的概率還低600倍。無論以何種標準評判,這項成就的意義都是不同尋常的。人們總是認為能夠獲此殊榮(科學獎、文學獎或和平獎)的人都是天才,而諾獎得主們對此卻謙虛地否認。無論如何,這些成就斐然者的經歷能為我們獲得成功提供一些有趣的啟示。

和普通人一樣,諾獎獲獎者也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但他們身上的共性很難概括,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中并不存在一些共同點能預示他們的成功。諾獎得主通常都是專家、學者的子女,在擁有一定特權的中產家庭長大,但是也有例外。出身貧寒的人也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馬里奧·卡佩奇就是最好的例子。

卡佩奇,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孤身一人在戰(zhàn)時意大利的街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他在一次采訪中描述了童年時期的一段經歷:

我不是躲在被炸毀的房子里,就是躲在廢棄的房子里。我們曾經待過的一棟房子其實是德國人拷問用刑的地方。進去之后,你能在地上看到各種割下來的身體零件,比如手指、鼻子、耳朵等,這些我都見過。那是在我5歲到8歲的時候。

馬里奧的外祖母是一個極有天分的藝術家,為了繪畫她從美國俄勒岡州來到意大利。馬里奧的母親是一位反法西斯詩人、語言學家,曾在索邦大學學習并任教。她愛上了一位意大利空軍飛行員,但是并沒有跟他結婚。馬里奧1937年出生于維羅納,從小母親就教他意大利語和德語。當意識到可能會因自己的政見被捕時,馬里奧的母親變賣了一些家產,把錢交給了蒂羅爾的一戶農家,拜托他們來照顧馬里奧。她在1941年被捕,之后被送往集中營。農家人在田間勞作時偶爾會遭到美軍的空襲掃射,有一次馬里奧腿上就中了一槍。

一年后,錢花完了,馬里奧被趕到了街上。他游蕩到了南部,跟父親短暫相處了一段時間,因為經常遭到父親虐待,所以又離開了他。馬里奧經常被警察抓到并送進孤兒院,但都逃了出來。后來他被征召進了巴利拉團(Balilla,墨索里尼的青年軍),一個月之后又逃了出來。馬里奧憑著自己的小聰明拉幫結伙,靠偷盜和撿垃圾幸存了下來。

戰(zhàn)爭結束時,馬里奧靠醫(yī)院的救濟食物配給為生,飽受營養(yǎng)不良和傷寒的折磨。1946年10月,他在醫(yī)院里度過了9歲生日,那天他的母親找到了他。雖然飽經風霜磨難,但他的母親最終從集中營死里逃生。馬里奧6年來第一次洗了澡。馬里奧的舅舅是美國一名物理學家,他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姐姐,他支付了路費,幾周后馬里奧母子抵達美國,安頓在了費城附近的貴格會教徒社區(qū)。

馬里奧第一次走進校園,但他不會讀也不會寫,甚至一句英語都不會說。他經常做噩夢,以至于把床單撕壞了,床也弄壞了。社區(qū)提供的情感支持幫他克服了創(chuàng)傷后的應激障礙。他的舅舅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物理學家,曾幫助設計了第一臺電子顯微鏡,他激發(fā)了馬里奧對學術的熱愛。讀高中時,馬里奧喜歡踢足球、打橄欖球、打棒球,還是摔跤隊里的明星。畢業(yè)之后,他考入了安提亞克學院,開始學習政治學,希望能把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和政治責任感結合起來。但他發(fā)現(xiàn)政治學里幾乎不涉及科學,所以轉學物理和化學。

之后他入讀哈佛,主攻分子生物學,師從于詹姆斯·沃森[12]。1967年他獲得博士學位,第二年就加入了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的生物化學系。為了能更獨立的從事研究,馬里奧在1973年進入猶他大學任教。在那里他開發(fā)出能夠改變哺乳動物細胞內基因的技術,這使研究者能夠培育出帶有人類疾病的小鼠以供研究分析。2007年,“因他們的發(fā)現(xiàn)能夠利用胚胎干細胞改造小鼠體內的特定基因”,他和馬丁·埃文斯、奧利弗·史密斯一起獲得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馬里奧和妻子、女兒一起生活在鹽湖城附近山間一棟偏遠的房子里。

[12] 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1962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