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場悟道的知與行(4)

貴知行 作者:賈天兵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在貴陽講學時提出并不斷進行闡釋的,王陽明曾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薄爸切械闹饕猓惺侵墓Ψ?。”“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陽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一是針對當時離行為知、離知為行的社會弊病,二是為了讓世人更為簡單直接地了解并實踐他的心學。在今天的語境下,人們很難體會到知行合一的深意所在。實際上,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給后學指出的入門途徑,知行合一的關鍵在于祛除私意,也就是在生活和工作當中養(yǎng)成不受個人榮辱毀譽以及閑思雜慮干擾的能力和習慣,達到一種“靜”的狀態(tài),這樣做任何事情就能恰到好處、如魚得水、風生水起。同時,知行合一也是王陽明將此前只由少數(shù)人壟斷的學術普及到普羅大眾中的一個重要途徑,適合處于社會不同階層中的人實踐、掌握、運用,這是王陽明在當時龍場那么偏遠的地方能夠得到當?shù)赝林鴵碜o并吸引眾多士子跟隨的原因,也是陽明心學后來在中國和日本都曾被當作造反的學說的原因之一。王陽明在龍場時為學生們定下的“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可以視為他所倡導的知行功夫的切入途徑。知行合一是實踐陽明心學的總方法,需要在一生中不斷堅持,所以日本人東鄉(xiāng)平八郎有“一生俯首拜陽明”的說法。

致良知是王陽明50歲時在江西提出的,致良知基于心即理,源于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最高理論境界,也是人生實踐的最高境界。王陽明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后,便已不出此意”“至于盡性知天,亦不過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豈復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窮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諸其心,則凡所謂善惡之機,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將何所致其體察乎”。他也曾說“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等等。在提出致良知的同時,王陽明也指出,良知是人人俱有的,在內在的良知上圣人和普通人是沒有根本差別的。

總之,在王陽明看來,通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能致中和,他說:“正心則中,身修則和”,就可以做到未發(fā)之中和發(fā)而中節(jié)之和。從而達到廓然大公、感而遂通、物來順應的境界。說白一些,就是可以在事情沒有到來之前能有一個極好的心態(tài)和極正確的頭腦,在做事的過程中也不偏離事物的規(guī)律,因而也就不懼怕面對任何事情。從王陽明的個人經歷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是如此的,從后世一些受陽明心學影響的偉人們的身上來看,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驗證,這正是陽明心學最大的魅力所在。

由于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古今語意上的差別,對于陽明心學需要在人生實踐中不斷體會才能大概掌握。陽明心學是開放的、包容的、活潑的、跨界的、創(chuàng)新的,也是實干的、直接的、簡易的、有效的。王陽明在整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心學,他對孔子和孟子的學說做了更為直白的闡釋,繼承并發(fā)揚了朱熹、陸九淵等人的學說,把“尊德性”和“道問學”整合在一起,既發(fā)展了儒學,也給人們提供了做好事情的指導,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智慧的集大成者。

王陽明給后人指出了一條實踐心學的路徑:“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何等簡易?!蓖蹶柮髡f的是讓人們改過,所以他還說“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标柮餍膶W主張在事上磨,主張立誠意,真正的改過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悅的好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