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好心叮嚀:“晚上少出去逛,最好別坐三輪車,也不是不安全啦,他們國家雖然管得很嚴,就是常常講好的車資都不算,到最后兩倍三倍地跟你要。晚上沒路燈,烏七八黑的,心里害怕只好給??次覀兣_灣人有錢,他們就拼命敲,真是沒意思!好人當然也不少啦,不過還是要小心?!?/p>
見我們有點沮喪,他又努力想了一下,總算給了交代:“有一種叫作恰卡(Cha Ca)的魚倒是可以試試看,當?shù)厝私兴实埕~,大概是以前皇帝吃的吧!有條街上的一間館子專門賣這種魚,街名就叫作恰卡?!彼诿苊苈槁榈牡貓D上找了半天,幫我們把那條街圈出來,還把館子的環(huán)境形容了一下。
這就是我們抵達河內(nèi)后,所知道的第一個“名勝”了??上У氖?,我們后來雖然找到了那條街,卻因為時間不對,館子還沒營業(yè),沒口福嘗到“皇帝吃的魚”。
扁擔小攤
也許是還沒被資本主義污染,也許是和外國人打仗很少輸,這里的人臉上普遍有一股自信,對外國觀光客并不特別殷勤,顯得相當有骨氣。對臺灣人倒是特別友善,可能跟近年來寶島商人涌入設廠有關。這種現(xiàn)象在入境處尤其明顯,拿臺灣證件,得到的笑臉多一些,通關也快一點。西方人就比較委屈了,官員東問西查的,對他們特別挑剔,這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
我們所投宿的“同利飯店”儼然是越南歷史的小縮影,招牌為中文,建筑是法國殖民風,柜臺女職員身穿傳統(tǒng)越南仕女裝,一切收費卻是只認美金。三層樓的老建筑是白色的,盡管許多地方油漆剝落,舊到有些寒傖,卻收拾得窗明幾凈。接待大廳、走廊以及房間里的擺設都歐風十足,樓層間的回旋梯、梯口的臨窗休歇椅、亮澄澄的老銅燈、散發(fā)著年代芬芳的上等木料,都令人遙想它當年的氣派。
飯店在市中心,離公園、火車站和幾個景點都很近,我們決定不搭乘任何交通工具,徒步造訪各處,把三四個鐘頭就能逛遍的地方用三四天來消磨。
街頭蠻熱鬧的,汽車十分稀罕,來來往往的都是腳踏車騎士。店鋪也很少,各式各樣的小攤販奇多,或許是戰(zhàn)時犧牲了太多男性,所有攤子幾乎全由婦女經(jīng)營。踏出旅館就可看到她們在各處蹲著,殷勤地招呼坐在小板凳上的顧客。街頭巷尾,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個小攤,有的賣茶水、甜食,有的賣水果、蔬菜、河粉。蔬菜、水果都是瘦瘦小小的,設備也很簡陋,一根扁擔,兩個竹簍,數(shù)得出來的幾樣東西。擔子挑到哪兒,生意就做到哪兒。
賣法國面包棒的也很多,顯見殖民時期的影響早已深入民間。很多賣茶的還兼賣煙,竹制煙筒大約兩尺長、直徑相當于臺灣的蘿卜絲餅。煙客們蹲在攤位四周,彼此把煙筒傳來傳去,不知道是不是吸幾口就算幾口錢。
令人感觸良多的,還有賣頭發(fā)的擔子,一束束烏黑柔細的長發(fā),像絲緞一樣攤在竹簸子里,散發(fā)著淡淡清香。照顧攤位的老婆婆殷勤地比畫著,粗糙的手一遍遍順著發(fā)絲,要我們也摸摸看,就會知道頭發(fā)的質(zhì)地有多好!
不知頭發(fā)的主人是哪家姑娘?長發(fā)養(yǎng)了那么多年,一刀鉸了傷不傷心?
吃在河內(nèi)
太陽才下山,原本車來人往的馬路一下就冷清起來。沒有路燈的街角漆黑一片,僅有河粉攤上的爐火與客人的煙頭發(fā)光。初來乍到,不但不覺得氣氛浪漫,還馬上就會聯(lián)想到越戰(zhàn)電影危險又魅惑的場景,感覺不安。我們一向喜歡到處亂鉆、探尋餐館,可此時此地實在沒這個勇氣,只好乖乖回旅館,在自帶的餐廳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