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玲傳》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1)

丁玲傳 作者:李向東 王增如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將黨在抗戰(zhàn)時期實行的削弱封建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yōu)橄麥绶饨▽嵭小案哂衅涮铩钡恼摺!段逅闹甘尽分赋觯骸敖鉀Q解放區(qū)的土地問題是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歷史任務,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睍x察冀解放區(qū)迅速開展了土地制度改革運動。

丁玲敏銳感覺到,這是我黨土地政策的重大轉變,是改變農民命運的大事,這將是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東北暫時去不了,她跟陳明商量:我們去參加土改吧!7月,他們把11歲的祖慧寄放在邊區(qū)婦聯(lián)主任李寶光家里,參加晉察冀中央局組織的土改工作隊下鄉(xiāng)去了。

從7月到9月,他們先后參加了三個村子的土改。

第一個是懷來縣的辛莊,那個村子很大,土地肥沃,盛產大蒜。晉察冀邊區(qū)農會主席郭強帶隊,他是老農會干部,很有經驗,告訴丁玲、陳明:你們什么也不用干,跟著我看就是了。郭強一到村里就開大會,把褲腿撩起來,給農民看地主家狗咬的傷口,一下就把農民的情緒煽動起來了。但丁玲不愿光是跟著跑跟著看,想親身參加工作。

過了兩個星期,他們轉到懷來縣東八里村,正式參加土改工作。在東八里村只住了一個多星期,但是丁玲產生了寫一部小說的想法。

丁玲說過,到了張家口之后,她忽然“深深懷念起陜北的農民們來了,一個一個熟人涌上我的心頭”,這時才發(fā)現(xiàn)“我是這樣的愛他們,同他們如此的難舍難離”。她把對于陜北農民的感情轉移到察南農民身上,在土改中接觸了幾個人物之后,觸發(fā)了寫小說的念頭。

第一個人物是小說里的黑妮。那時還在辛莊,土改工作組住在地主家的大院子里,地主住北房,他們住南屋。有一天,丁玲看見地主家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從外面跑進來,穿一件花布衫,神情有些慌亂,挑起竹簾子跨進北房去了。丁玲立刻對她的命運產生了憂慮:“她生活在那個階級里,但她并不屬于那個階級,土改中不應該把她劃到那個階級,因為她在那個階級里沒有地位,沒有參與剝削,她也是受壓迫的。”“就這么一點影子,卻在作家的腦子里晃動了”,而丁玲“一剎那時間的印象和聯(lián)想”,源于她始自莎菲的、一貫對于女性命運的關注與同情,甚至在潛意識里喚起她自己童年生活境遇的某種回憶(她也是飽嘗世態(tài)變遷的地主的女兒),她以這種情感創(chuàng)造出錢文貴的女兒(以后又改為侄女)黑妮,也成為這部小說的原始創(chuàng)作動力之一。

在東八里村雖然住的時間很短,但丁玲又抓住兩個人物。有一個富農,開大會叫他上臺獻地,他衣衫不整,一雙破鞋,上臺一解褲腰帶,是一截一截破繩子接起來的。丁玲認為這樣的人頂多是富裕中農,土地都是辛苦勞動換來的,不該分他的地。還有一個人,“這人不是什么大地主,但是在官面上說得上話。村干部都怕他,說,你們一走,國民黨一回來,我們都得掉腦袋。這個人有個弟弟,是個貧農,還是土改斗爭的英雄,他就這樣說:我的哥哥不好,應該槍斃”。這兩個人,前者演化成《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里的顧涌,后者成為錢文貴。關于錢文貴,丁玲1954年在談創(chuàng)作體會時說,她對“要寫個什么樣的地主”考慮過很久,最初“想寫一個惡霸官僚地主,這樣在書里還會更突出,更熱鬧些”,后來“認為還是寫一個雖然不聲不響的,但仍是一個最壞的地主吧”,因為“在我的經驗中,知道最普遍存在的地主,是在政治上統(tǒng)治一個村,而那些強奸婦女、無惡不作的惡霸地主,是不大多見的??纯次覀兺粮牡膸讉€村,和華北這一帶的地主,也多是這類情況。這是因為大地主早已清算光了,剩下的就是這些人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