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城里筆飛坊(現(xiàn)稱筆飛弄)。在各種關于蔡元培先生的簡介中,都離不開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這兩個核心頭銜。在那個時代的革命者中,他屬于長者,是大哥級的人物。他只比生于1866年的孫中山先生小兩歲。寫作此文的我,生于1966年,剛好比孫中山先生晚了一個世紀。
時光總是倏忽而過。2011年9月的一天,在百年辛亥的前夕,我從杭州來到紹興,鉆進筆飛弄,非常安靜地拜訪蔡元培故居。聽聽那名字——筆飛弄,以及附近的筆架山、筆架橋,這些文氣氤氳的地名,都是為了紀念王羲之的。斜陽寧靜地打在粉墻黛瓦上,這里也真是太寧靜了,在這個時刻,三進故居中來訪者只有我和陪同我的朋友蔡老師。故居孑然而立,與魯迅先生的百草園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成鮮明對比。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到咸亨酒店,都是“旅游目的地”,而蔡元培故居卻不是。畢竟那個時代的民主思想和教育理念,沒有流傳到今天,而文學的流傳要容易得多。蔡老師與我一樣,對先賢尊敬有加,可是當今的時光已經(jīng)悄悄地冰封了蔡元培先生的思想。故居一樓是一個個陳列室,先生的音容笑貌,都被安靜地收藏在玻璃柜后面。
近現(xiàn)代的紹興,真是一片神奇的人文土地。這里大師輩出,滿地冒出的都是茁壯成長的英才春筍。野草當然也是繁茂的,但一眼望去,是一根根會思想的蘆葦,出類而拔萃,挺立于大地,搖曳于風中。
在學者胡國樞所著的《蔡元培評傳》(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中,第一章的標題是《故鄉(xiāng)的厚賜》,說到家鄉(xiāng)紹興歷史人物的精神風骨,都在無形中影響著、鑄造著年輕的蔡元培的性格與思想:從治水的大禹到臥薪嘗膽的勾踐,從書圣王羲之到詩人賀知章,從陸游到徐文長……
1892年,天資聰穎的蔡元培進京趕考,中了進士,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受光緒皇帝召見,由庶吉士升為編修。在清廷干活,更直接地體會到內(nèi)憂外患之際清政府的腐朽沒落。這期間,甲午戰(zhàn)爭失敗,戊戌變法失敗,讓人看著都難受。19世紀中后期的中國,在大清帝國極其腐朽的統(tǒng)治下,一天比一天更為“國將不國”。
蔡元培作為翰林編修,居于京中,本來可以一直沿著舊學的道路走下去,但是甲午中日一戰(zhàn),成了他人生思想觀念轉(zhuǎn)變的一大激發(fā)點。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馬關簽署《馬關條約》;其間蔡元培在日記中寫下了“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也”這樣刻骨銘心之句(見《蔡元培全集》第十五卷第59頁)。從此以后,他開始探索救國之道,始言西學。
不想從之,就應棄之。1898年10月15日,32歲的蔡元培攜眷出京,經(jīng)上海回到紹興。他開始致力于辦學,服務于新式學校,并廣交文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