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相遇,在博爾赫斯這里開始出現了幽默的光亮。那索性繼續(xù)幽默下去吧。眾所周知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弗蘭索瓦·特呂弗是懸疑大師希區(qū)柯克的鐵桿粉絲。后來他們倆歷時四年完成的一本《希區(qū)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深得影迷們喜歡。一個名導演采訪另一個名導演,這在電影史上似乎是特例。
早年特呂弗在《電影手冊》當影評人和記者時,有一年冬天他和另一位后來成為著名新浪潮大將的克洛德·夏布洛爾去采訪希區(qū)柯克,彼時這位享譽世界的懸疑大師正在法國南部一個電影場為某部電影做后期。兩位年輕電影人拿著采訪錄音機先到希區(qū)柯克工作的地方見了偶像一面,因為正在做后期配音,里面漆黑一片。希區(qū)柯克叫他們先出去到院子另一邊的制片廠酒吧等他。
他們一出來,被明晃晃的陽光照得睜不開眼睛,兩人一邊興奮交談,一邊走去酒吧。也許見到偶像激動過了頭,根本沒發(fā)現前方有個結了薄冰的水池子,兩人不知不覺以統一的步伐走了上去,冰頓時碎裂,兩人落到齊胸的水里,面面相覷。特呂弗忘了冰冷,喊道:錄音機、錄音機!夏布洛爾慢慢舉起左臂,他已從水里撈出來了,滴答著水。有個路過的好心人拉了他們一把,又有一個富有同情心的女服裝師把他們領去一間演員化妝室,好讓這兩個倒霉蛋脫掉衣服,并把它們烤干。一路上服裝師跟他們說:“可憐的孩子,你們是扮演打手的群眾演員吧?”
他們說:“不是,太太。我們是記者。”
“這樣的話,我不能照顧你們了?!惫鹿k的女化妝師說完走了。
沒有辦法,特呂弗和夏布洛爾穿著濕漉漉的衣服,瑟瑟發(fā)抖。幾分鐘后再次見到了希區(qū)柯克。希區(qū)柯克看在眼里,是不是覺得這兩個家伙有點像他電影里的傻瓜蛋呢。很顯然這一次的采訪就這樣泡湯了。第二年,希區(qū)柯克又來到巴黎,處在一大群記者中間的他們倆,很快被他認了出來。希區(qū)柯克對他們倆說:
“先生們,每當我看到落下的冰塊在威士忌酒杯里互相碰撞時,便想起了你們倆?!?/p>
再好的相遇,終究會過去,成為記憶。記憶和遺忘,感傷和歡愉,也許本來就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在不同時刻它們呈現出來了不同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時常憑著遺忘的招引而走到記憶的源頭;也會任由感傷的彌漫以接近歡愉的頂點。那天我和李健從畫家朋友家里出來,已是夜里繁星點點了。就好像很多事情的循環(huán)往復,不知不覺我們又說起了海明威和馬爾克斯。馬爾克斯怎么也沒有想到,在一個個舊書攤前和巴黎年輕學子人流中顯得那么朝氣蓬勃的海明威,他的生命已經漸漸接近尾聲了,在四年之后的1961年海明威飲彈自盡。在圣米歇爾大街,他高舉雙手回答馬爾克斯:“再——見,朋友?!庇嘁舨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