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位尊權重、野心勃勃與備受猜忌,三者得一,可舉天下計。今劉崇三者皆得,頓時變得奇貨可居。紅紫奪朱,指日可待!
趙匡胤正是看中這一點,投奔了劉崇。
皇帝由誰來做,對趙匡胤而言并無所謂。反正自打他記事以來,皇帝都換了五六個了。要是日后劉崇成為天子,自己就是從龍功臣,前途無量。
但皇帝由誰來做,其實又很有所謂。在趙匡胤心中,始終有個“大唐夢”。他可不希望劉崇入汴之時,自己被派去逼稅劫財。
趙匡胤的夢想如環(huán)肥,劉崇所給予的現(xiàn)實卻似燕瘦。
劉崇打量著眼前這個年輕人。他束發(fā)沖冠,劍眉濃厚,稍帶矜持的面容掩蓋不住如炬的目光。略黝的肌膚,與手中那根黑得發(fā)亮的鐵棍極為相稱,狀如小牛。這真是天生當兵的料!
但事與愿違,劉崇讓趙匡胤去做太原府下面的鎮(zhèn)將。當時,鎮(zhèn)是縣的同級行政單位,一般隸屬于州。顧名思義,鎮(zhèn)將就是統(tǒng)率一鎮(zhèn)的武將,其職責原本是維持治安;但唐末以來,武夫當?shù)?,?zhèn)將的權力愈發(fā)擴張,在一些地區(qū),甚至凌駕于縣的長官縣令之上。
太原府的鎮(zhèn)將比較特殊,因轄區(qū)為會府要地,而直接隸屬于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從訴訟審判到抓捕盜賊,其職責范圍幾乎囊括了所有人命關天的事情。但其最重要的職責卻是收稅,以支撐節(jié)度使的巨額軍費。
趙匡胤投奔劉崇不久,就被授予鎮(zhèn)將之職,看起來頗受劉崇重視。可現(xiàn)在看來,劉崇重視的不是趙匡胤的才能,而是他長得英俊雄武,令人望而生畏。收稅之事想來也會容易些。
河東貧瘠,物產(chǎn)匱乏。要對抗中央,劉崇缺錢。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趙匡胤不愿搶錢,自然無法交差。于是,兩個不爽的人一拍兩散。
趙匡胤為河東鎮(zhèn)將,載于宋人陳師道的筆記《后山談叢》;《曲洧舊聞》也說到他喜歡河東的酒??磥碲w匡胤年輕游歷時應該到過河東。明代擬話本小說《警世通言》將“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設定在河東,恐非無本。不過他在河東的時間似乎不長,留下的事跡也不多;更何況以當時趙匡胤身份之卑微,是否真的能當上鎮(zhèn)將,也頗令人起疑。這只是宋人的一面之詞而已。
今天看來,趙匡胤之所以離開河東,很可能是在那里不好混前途。對于青年趙匡胤而言,首先要保證自己能吃飽飯,然后是一展宏圖的機遇。
可接下來的經(jīng)歷,差點讓他連飯都沒得吃。離開河東,趙匡胤前往關中尋找機會,然而在臨近涇水盡頭的渭州潘原縣,他又狠狠摔了一跤。
趙匡胤自幼好賭。這日,賭癮大發(fā)的他大獲全勝。結果賭徒們欺他孤身在外,遂群起圍毆,把他身上的錢搶得精光。亂世不息,人心不古。饑腸轆轆的趙匡胤被迫跑到寺院的菜園子里偷菜吃,卻被抓了個現(xiàn)行。好在寺院的僧人善良,不但沒有把他送到官府去,還請他飽餐一頓。
丟人丟到家的趙匡胤恨透了潘原縣,以至于當了皇帝以后還要廢掉這個縣。
關于趙匡胤這段灰頭土臉的經(jīng)歷,史書上還有另外一種記載。根據(jù)宋朝官方史料編撰而成的官修正史《宋史》所言,趙匡胤闖蕩江湖時直下江漢,隨后因為碰壁,轉(zhuǎn)而回到北方,投靠了在晉南和關中地區(qū)平叛的郭威。然而,南宋人王稱的《東都事略》卻說,直到郭威平叛成功轉(zhuǎn)而出鎮(zhèn)鄴都時,趙匡胤才去投靠。
關于這個問題,張家駒先生說,《宋史》載趙匡胤“漢初漫游無所遇”,而郭威西征的乾祐元年離漢初只有一年,加之宋人筆記記載趙匡胤漫游的事很多,所以《東都事略》更為接近事實。筆者以為,當時隨郭威西征,隨軍立功者皆封官職(比如王審琦),趙匡胤若隨軍出征,以他的心態(tài)與能力,必當以軍功封官,但實際上直到郭威稱帝后,他也僅是基層軍官。由此可見,《宋史》對此記載并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