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牡丹花開動京城(5)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趙匡胤 作者:劉路


落魄江湖行

黃河北岸,一道紅褐色的火鏈正逆著河水洶涌的方向奔騰。

這匹駿馬還是趙匡胤兒時在夾馬營收服的。

那日,趙匡胤初見烈馬,也不上韁繩馬鞍,硬生生躍上馬背。烈馬不服,“嘶溜溜”一聲長鳴,四蹄生云而起,直奔一座石門。趙匡胤一腦袋撞在門上,跌落下來。圍觀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以為趙二哥必會腦漿迸飛。沒想到命大的趙匡胤不但一點兒傷也沒有,還三步并作兩步,一躍而起,再度飛身上馬。烈馬終于拜服,老老實實地聽從趙匡胤的擺布。

十余年過去了,烈馬的主人倔強依舊。趙弘殷本可以在禁軍中給趙匡胤安排個位置,但父親二十余年未曾升遷的經(jīng)歷,讓趙匡胤不得不放棄近水樓臺的想法。渴望脫穎而出的趙匡胤,只能義無反顧地闖出一條自己的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不過是郁郁不得志者的自我安慰。真正的鳳鳥唯有主動擇梧桐而棲,才能喚得百鳥來朝!

趙匡胤看中的第一棵梧桐樹是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

五代承襲唐制,地方上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體制?!暗馈痹臼潜O(jiān)察區(qū)或軍事防御區(qū),“安史之亂”后,二者逐漸合一,成為地方的一級行政實體。此后,道逐漸分化演變成諸多節(jié)度使轄區(qū),稱為“方鎮(zhèn)”“藩鎮(zhèn)”。長官身兼節(jié)度使、觀察使和會府(節(jié)度使轄區(qū)的治所)所在州的刺史等職,但通常只簡稱節(jié)度使。他們總管境內(nèi)一切行政、軍事、司法、財政、監(jiān)察等事務,是割據(jù)一方的土皇帝。節(jié)度使又設有專門的番號,除個別地區(qū)(如河東、淮南等),均稱為某某軍節(jié)度使。

不過,理論上,節(jié)度使屬于臨時派遣性質的使職,并非正規(guī)職官;因此,道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機構。

朝廷之下,真正的地方行政機構是“州”。然而,絕大部分州實際由節(jié)度使管轄,稱為節(jié)度使的“支郡”。州的行政長官是刺史,軍事重鎮(zhèn)的州長官會兼任防御使或團練使,兼管一州軍事。團練使的官階要高于刺史,防御使高于團練使。

州級行政機構還有府和軍。一般首都、陪都和軍事、經(jīng)濟中心設府,邊關軍事要塞設軍(此軍與節(jié)度使的番號不是一回事,雖然讀起來都是“某某軍”,但其實際級別或為州級;或略低于州,可稱準州級;亦有縣級的軍)。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為尹(國都和陪都的最高行政長官為牧,但一般不置,實際主持政務的還是尹),軍的最高長官為軍使。

河東節(jié)度使的轄區(qū)大抵相當于如今的山西中部。會府太原府是漢國的陪都北京,后唐、后晉和后漢三個沙陀族王朝皆自此而起,可謂龍興之地。

太原府衙內(nèi),趙匡胤遠遠望著河東最高長官劉崇,頷首低眉。他雖然在京城里早就見慣了達官顯貴,可如此直面一位封疆大吏,還是第一次。

趙匡胤小心翼翼地抬了抬眼皮,在一團紫袍的映襯下,長長的美髯勾入眼簾。可惜,美髯的主人并無關云長的傲骨,唯有糜子方的愁眉。在他的臉上,一行青黑色的字跡還依稀可見,那是昔日卑微的痕跡。唐末以來,為了防止士兵逃亡,士兵的臉上會被刻上字。于是,這也成為身份卑微的象征。

但如今的劉崇早已咸魚翻身,他頭上掛著一大串響亮的官銜:河東節(jié)度使、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行太原尹、北京留守。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官銜,只為告訴世人:劉崇的權力很大,地位很尊貴。他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藩鎮(zhèn)首領之一。

不過劉崇還有一個更尊貴的身份——劉知遠的親弟弟。劉知遠無福享受,當了幾個月的皇帝就掛了。他那不滿十八歲的兒子劉承祐繼承了皇位,朝政由四位托孤重臣主持。劉崇與其中之一的郭威向來不和,郭威的上臺令他十分不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