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傅涇波:與司徒雷登形影相隨的人 (3)

走近司徒雷登 作者:沈建中


7月21日,傅涇波又一次會見黃華,提出美國國務(wù)院希望司徒雷登去北平的消息,并援引5月31日周恩來會見澳大利亞記者基昂(一名基翁)的談話,說中共需要美國的經(jīng)濟援助。次日,南京市軍管會外僑處電告中共中央并華東局。[29]

7月24日,由周恩來代表中央復電南京市委,稱“如果司徒雷登及傅涇波仍請求來燕京。我可照原議準其乘火車并派人送其來平,如其不提,我們亦置之不 理。傅(涇波)所傳基昂報告,完全是挑撥試探之詞,因周(恩來)從未與北大任何教授單獨談話,亦從未談到在經(jīng)濟須與美國徹底合作……”[30]

一邊是一廂情愿的理想主義,一邊是政治家的藝術(shù),在當時那種美蘇對峙、國際冷戰(zhàn)的大環(huán)境中,傅涇波最后似乎處在一種兩頭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8月2日,傅涇波隨司徒雷登去了美國,兩個月后,他獲得了在美國的永久居留權(quán)(即綠卡)。1960年,他才決定加入美國國籍。

在美國,司徒雷登與傅涇波一家住在一起,直至去世。“在這將近13年的歲月里,傅涇波一直以一個秘書兼護士的角色全心全意照料司徒。”[31]對此,傅涇波說:

從1950年3月起,司徒博士一直和我們住到1962年9月,共十二載有余。在此期間,他的康復進度非常遲緩,護理工作十分艱巨,晝夜二十四小時都須人耐心而細致地照料。我們一家對他的關(guān)注令他感到滿意,因他知道,為了加速康復,我們已竭盡人所能及的努力。[32]

歲月悠悠,時間到了1972年,在上年基辛格訪華的背景下,中美關(guān)系開啟了正?;男蚰?。這一年,傅涇波三女傅海瀾隨龍云四子、美籍華人龍繩文任團 長的華裔人士參訪團訪華,傅涇波托傅海瀾帶了一封信給周恩來,“在這封信中,傅涇波表達了他對中美之間終于開始重新對話的祝賀和欣喜,并表達了想回國看看 的愿望。”

周恩來會見了這個團,也接收了信,其后向傅涇波發(fā)出了秘密訪華的邀請。這樣,在去國二十四年后,1973年傅涇波偕夫人回到中國,并且,在北京一住十個月。其間,在有關(guān)方面安排下,在司徒雷登故居“臨湖軒”與昔日燕大的老友們見了面。

1973年中國尚處“文化大革命”中,在這種背景下,傅涇波夫婦竟能在北京一住10個月,且“周(恩來)特為傅(涇波)縫制冬裝三套”。[33]這 段時間內(nèi),傅究竟做了些什么,是否與周本人晤面,在相關(guān)的檔案解密以前,我們不好妄加推測,[34]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周對傅是重視的,認為他是一個 可以推動中美及海峽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的有用之人。

林孟熹說:“自此涇波不斷與臺灣方面接觸,探討祖國統(tǒng)一之途徑。”[35]查諸史料,也是在1973年,11月12日為孫中山冥誕107周年,傅涇 波的老友陳立夫提出了“以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的建議,后來,中國臺灣方面成立了名謂“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大同盟”團體,何應欽、馬樹禮先后主持。兩岸關(guān)系有 了互動。

1982年9月,傅涇波在華盛頓寓所接受了臺灣《中國時報》駐美特派員傅建中的采訪,在兩個小時的問答式采訪中,傅涇波主要談到了下列問題: (1)1973年他重訪北京,與周恩來是見過面的,而且還不止一次,然而,“雖和周氏見過數(shù)面,但無一語及于(兩岸)和談”;[36](2)司徒雷登最后 一次和蔣介石的會面是在1948年年底的某一個時間段,地點在蔣做禮拜的小教堂,但兩人自始至終沒有說話,蔣離教堂前,握著司徒雷登的手,“良久未語,最 后嘆息一聲而離去”;(3)蔣介石是近代中國了不起的人物,“看事深遠,擇善固執(zhí)”是蔣的過人之處;(4)1949年3月,李宗仁、白崇禧聯(lián)名邀請傅出任 何應欽內(nèi)閣的行政院秘書長,被傅所婉拒;(5)海峽兩岸之間的問題,臺北不應拒絕和北京談,但美國應參與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

這次采訪結(jié)束后,傅建中將采訪紀要整理成文,以《訪“和平老人”傅涇波》為題發(fā)表在同年9月20日的臺北《中國時報》之上。1983年6月,臺北《傳記文學》雜志為配合發(fā)表邵玉銘之《司徒雷登暨一九四九年美國與中共尋求和解秘辛》文章,又將傅文予以選載重刊。

看來,傅建中的這篇采訪文章是起了作用的,1983年,傅涇波又在夫人劉倬漢、長女傅曖泠、外孫李景漢等人的陪同下,飛往臺北。在臺二十日,得與老 友張群、陳立夫、杭立武等晤談,并與張學良見了面。他想見孫立人,但未獲批準。傅與張、陳、杭等談的話題除敘舊外,據(jù)說涉及到“祖國統(tǒng)一之各種可能性”。 [37]

臺灣之行后,傅涇波又再次來到北京,會見了楊尚昆,“雙方坦誠以待,各抒己見”。楊稱贊傅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38]

至1986年底,傅涇波與臺灣有關(guān)人士擬定了兩岸和平的腹案:(1)雙方不附任何先決條件進行接觸;(2)雙方停止一切敵對行為;(3)中國統(tǒng)一是一個歷史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擬先就兩岸“三通”開始。[39]

五年以后,陳立夫在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十三屆一次全會上,領(lǐng)銜提出“以中國文化統(tǒng)一中國案”,具體內(nèi)容包括“以中國文化建立兩岸之共信,并以美金100億元與中共共同開始建設(shè)國父實業(yè)計劃之一部分,藉以建立互信,進而達致兩岸之和平統(tǒng)一”。

陳立夫的方案,得到了中共方面的稱贊。

1988年10月27日,傅涇波在美國去世。生前,美國人魏德邁認為他是國民黨安排在司徒身邊的人,國民黨的黃仁霖卻認為他是共產(chǎn)黨的人,而中共對他的認定又是曲曲折折。

總之,傅涇波是一個仍未解開的謎。

[1] [美]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回憶錄》,程宗家譯,劉雪芬校,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頁。

[2] 參見美國傅氏:《司徒雷登日記:美國調(diào)停國共爭持期間前后》,香港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第117頁。

[3] 傅鐸若:《傅涇波》,《燕京大學人物志》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頁。

[4] 傅履仁口述:《傅涇波:追隨司徒雷登44年》,《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06年第23期。

[5] 參見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2004年印行,第7頁。

[6] 參見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2004年印行,第7頁。

[7] [美]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司徒雷登回憶錄》,程宗家譯,劉雪芬校,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頁。

[8] 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第8頁。

[9] 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第9頁。

[10] 參見何迪:《一位美國傳教士的和平幻想:司徒雷登與中日和談》,《美國研究》,1989年第1期第3卷。

[11] 關(guān)于傅涇波出任“參事”之職,請參見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編:《民國職官年表》,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020頁。

[12] 參見林孟熹:《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頁。

[13] 《革命文獻》,《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未刊稿,臺北“國史館”藏,轉(zhuǎn)引自楊天石:《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國文化》第23期。

[14] 《革命文獻》,《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未刊稿,臺北“國史館”藏,轉(zhuǎn)引自楊天石:《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國文化》第23期。

[15] 《革命文獻》,《蔣中正總統(tǒng)檔案》,未刊稿,臺北“國史館”藏,轉(zhuǎn)引自楊天石:《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國文化》第23期。

[16] 蔣介石:《困勉記》,未刊稿,1940年6月4日,臺北“國史館”藏,轉(zhuǎn)引自楊天石:《王克敏、宋子文與司徒雷登的和平斡旋》,《中國文化》第23期。

[17] 參見楊奎松《華德事件與新中國對美政策的確定》,《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可訪問楊奎松個人網(wǎng)站http://www.yangkuisong.net。

[18]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頁。

[19] 參見林孟熹:《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頁。

[20] 參見楊奎松《華德事件與新中國對美政策的確定》,《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可訪問楊奎松個人網(wǎng)站http://www.yangkuisong.net。

[21]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頁。

[22]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頁。

[23]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頁。

[24]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頁。

[25]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頁。

[26]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頁。

[27]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頁。

[28]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頁。

[29] 參見楊奎松:《華德事件與新中國對美政策的確定》注41、42??稍L問楊奎松個人網(wǎng)站http://www.yangkuisong.net。

[30] 參見《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頁。

[31] 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2004年印行,第10頁。

[32] 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2004年印行,第10頁。

[33] 傅涇波:《約翰·司徒雷登博士》,燕京大學校友會校史編寫委員會編:《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第16頁。

[34] 郝平認為由于周患癌病及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傅、周未能會面,參見郝平《無奈的結(jié)局——司徒雷登與中國》第420頁;而林孟熹則模棱兩可,一說“他似乎并沒有 見到周恩來,陪同前去的人都是這樣認為”,一說“會不會是當時的各種政治因素,周只單獨接見傅而不讓他人知曉?”參見林孟熹《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第 98-99頁。

[35] 林孟熹:《傅涇波生平紀年》,《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2004年印行,第10頁。

[36] 關(guān)于傅涇波與周恩來會面與否的問題,傅涇波1986年在致鄧穎超的函中,則是另一種說法:“金陵一別物換星移,1973至1974年波等雖在中國但以環(huán)境 特殊終未獲謁見總理而返美……”參見何迪:《傅涇波老人》,《燕大文史資料》第7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頁。

[37] 《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2004年印行,第10頁。

[38] 《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2004年印行,第10頁。

[39] 《紀念傅涇波先生座談會資料匯編》,2004年印行,第10頁。另見林孟熹:《司徒雷登與中國政局》,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