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清華楚簡《保訓》篇的“中”字

待兔軒文存:說文卷 作者:李零


最近,清華大學入藏的戰(zhàn)國楚簡格外引人注目。我到清華開過兩次會,看過兩次簡,得到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熱情接待。

目前,簡文尚未公布,李學勤先生和趙平安先生分別撰文李學勤《“清華簡”研究初見成果:解讀周文王遺言》,趙平安《解讀清華簡:〈保訓〉的性質和結構》,并見《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第12版“國學”。,向學界介紹了其中的《保訓》篇。有個學生拿他們兩位的文章給我看,問該篇的“中”字是什么意思,我才注意到這個問題。我發(fā)現(xiàn),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大家深入討論。

李學勤先生說,“這篇簡文完全是《尚書》那種體裁”,內(nèi)容是“周文王遺言”,周文王向太子發(fā)(即后來的周武王)講了兩件史事,一件是關于舜的,一件是關于上甲微的。

趙平安先生說,“《保訓》的體式與古文《尚書·伊訓》相似……若參照《伊訓》,《保訓》也可以叫做《文王之訓》。它極可能是《尚書》的佚篇。今天所能見到的《周書》,最早的莫過于周武王,這篇《文王之訓》,無疑應踞于《周書》首篇的地位”,此篇有三個典故,一個講黃帝,一個講舜,一個講上甲微,講“中”的兩段之前,還有講黃帝的一段。

李先生引用的簡文,主要屬于后兩段:

(1)“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

(2)“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p>

李先生提出的問題是:大家都熟悉,《論語·堯曰》載堯命舜:“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并云:“舜亦以命禹?!边@與《保訓》周文王所說有所不同,不過孔子確實重視中道,其孫子思所作《中庸》就引述了孔子有關的話,然后做了專門的發(fā)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卑选爸小碧岣叩秸芾淼母叨壬蟻黻U述,同時與“和”的觀念溝通結合,有很大的發(fā)展。無論如何,《保訓》的思想與儒學有共通之處,很值得探索和研究。

談到這里,自然難免牽涉宋儒的“道統(tǒng)”論。朱子撰《中庸章句》,序的開首即講“道統(tǒng)”,他說:“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jīng),則‘允執(zhí)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幾也?!敝熳诱f的舜授禹之言,見于東晉以下流傳的《尚書·大禹謨》,號稱“十六字心傳”,閻若璩等已經(jīng)明辨其偽?,F(xiàn)在看《保訓》篇文,似乎堯舜以來確有“中”的傳授,相信會引起各方面的興趣?!侗S枴泛喌膱D片和釋文,不久也會公布,供大家研究。這一材料應該怎么理解,我想講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第一,我認為,《保訓》所述雖為西周之事,但從文辭風格看,應屬戰(zhàn)國講述的西周故事,不是當時的典謨訓誥,而是擬古之作。

第二,“道統(tǒng)”是宋儒虛構的儒學正統(tǒng):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唯此三子獨得真?zhèn)?。這種說法并無歷史根據(jù),也不能反映早期儒學的豐富性??组T最重要的人物是顏淵、子路和子貢,曾子只是最晚的學生。

第三,宋儒所謂“中”,《堯曰》之“中”也好,偽“十六字心傳”之“中”也好,《中庸》之“中”也好,都是哲學概念,而簡文的“中”是一種器物。兩者是否有關,還值得討論。但無論如何,宋儒并不知道簡文所說的“中”。

什么是“中”,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我們不妨看一下“中”字的字形。

“中”字,從商代到戰(zhàn)國,寫法一脈相承。其原始寫法,一般有三個要素:

(1)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道豎畫,像一根標桿。

(2)豎畫的中間有個圓圈,表示這個桿子的中點(兩端之中)。甲骨卜辭多用方筆,寫成方框;銅器銘文多用圓筆,寫成圓圈。無論方圓,都不把中間填實,因而有別于“十”字。

(3)圓圈的上下皆有旗斿,上下兩段的方向一致:向左飄,一律向左;向右飄,一律向右。

“中”與“仲”、“”有關?!爸佟睙o旗斿,只有豎畫和圓圈,是從“中”字分化?!啊笔瞧鞐U,也是字形、意義相似的一類許慎以為“史”字從中(《說文解字·史部》),但古文字的“中”與此不同,一豎所穿,不是兩畫上出的口字。王國維推測,“史”字所從的中乃“盛筴之器”(《釋史》),收入《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第一冊,《觀堂集林》卷六,1—6頁。。

“中”字到底指什么?學者有三說:(1)旗幟說(唐蘭說);(2)圭表說(溫少峰、袁庭棟說);(3)風向標說(黃德寬說)參看: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935—2926頁。。

按此三說,似可折中于中國古書所說的“表”?!氨怼闭撸唇裾Z所謂“標桿”,它可以是普通的標桿,也可以是有旗斿的旗桿。這種桿子有兩個功能,一是“立竿見影”,當觀測日影的圭表用,二是借助旗斿,觀風向,測風力(殷墟卜辭卜“立中”,經(jīng)常會問是否“亡風”)《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和第四十九回講“借東風”的故事,周瑜吐血,是看旗,轉憂為喜,也是看旗。,三說并不矛盾。

古書所謂“表”,常與“旗”并說,是類似之物,如《左傳》昭公元年“舉之表旗”是也。

“表”常用于軍中,用于合軍聚眾,教練士卒。如《周禮·夏官·大司馬》,《六韜·犬韜·分兵》,《尉繚子》的《將令》、《兵教上》、《踵軍令》都提到軍中的“立表”,以及用表旗劃分營壘,“戰(zhàn)合表起”,等等。

表有兩大用:

一種用于集合,立表轅門,視日影消失,時當正午,全軍集合于表下,遲到者斬,古人叫“日中期會”,如司馬穰苴斬莊賈的故事就涉及這種制度(《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一種是用于陣法操練,每百步樹一表,練習作坐進退,“及表乃止”。古人說,“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司馬法·仁本》),就是這么訓練出來的。

殷墟卜辭的“立中”就是古書常說的“立表”。

我們今天的升旗儀式,就是來源于軍中。

“中”有表率之義、標準之義,就是從標桿的意義引申。

“中”有中間之義、中心之義,也是從標桿的意義引申。

表也是測量工具。

周公營建新邑于洛,“相宅”、“攻位”(《尚書·召誥》),是革故鼎新,一時之大事,據(jù)說就是用“表”作測量高下遠近和四方八位的工具。

《尚書·召誥》提到“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什么叫“土中”?就是東南西北“四土”之中。司馬遷的解釋是“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鳌墩僬a》、《洛誥》”(《史記·周本紀》)。

何尊銘文說“宅茲中國”,有如西諺:條條大路通羅馬。

“中國”之義立于此。

《周髀算經(jīng)》是附會這一故事(“周髀”的“髀”就是指表),周公觀景臺也是附會這一故事(臺在河南登封告成鎮(zhèn)的周公廟)。它們都是附會周公立表觀影,定鼎于洛的故事。

古之陰陽,陽字作雙手捧日形,陰字則從云今聲(云者蔽日,表示相反的意思),陰陽是以日影分。術家講方位,例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左前為陽,右背為陰,其說皆與日影有關。

簡文說,“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表”就是這樣的東西。

“立我烝民,莫匪爾極。”(《詩·周頌·思文》)簡文的“中”不是一般的表,而是一根可以“為民立極”的標桿。英文的pole庶幾當之。pole既指桿,也指極,如今“南極”、“北極”的“極”就是這個詞。它和“九鼎”一起,同樣是權力的象征。

“中”代表什么?曰“四方之極”(《詩·商頌·殷武》),太一是宇宙之“中”,天子是天下之“中”。

2009年5月10日寫于北京藍旗營寓所

原載《中國文物報》2009年5月20日7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