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震云溫故 馮小剛知新:劉震云、馮小剛(2)

楊瀾訪談錄之超越 作者:楊瀾


馮小剛:我不可能,我做不到。我說,帆子你說得對,但是什么叫真實?在每天都有人不斷地餓死,都麻木了的情況下,悲傷太奢侈了。這時候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能把自己賣了,能換來小米,自己有了活路,孩子也有了活路。悲傷和生存下去,沒法兒比。災民的感情一定是十分粗糙的,就像那些破石頭塊里長出來的荒草,在寒風里吹著。電影《一九四二》對于馮小剛和劉震云來說,終于完成了一個將近二十年的夢。從1993 年到2012 年,他們歷經了多次起起伏伏。1994 年的第一次準備合作,2000 年成立采訪組的故地游歷,2002 年的再次建組,不斷地準備,卻又不斷地擱淺。直到2011 年的2 月,這部電影才真正進入了籌備期。

楊瀾:說到要表現(xiàn)那一段的歷史,我覺得兩位都展現(xiàn)了巨大的誠意,在影片當中,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看出來。對于震云來說,其實每一次擱淺是不是也能夠再 深入地去采訪和修改的一個過程呢?

劉震云:電影《一九四二》確實不是一氣呵成的。這幾口氣呵成的,未必是創(chuàng)作者的本意。他可能是好多客觀原因,然后就幾起幾落,這19年中,外在的世界在發(fā)生不斷的變化。劉震云所說的這19 年里,他寫出了《故鄉(xiāng)面和花朵》《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并憑借《一句頂一萬句》獲得了2011 年茅盾文學獎。馮小剛則從一位編劇轉變成為國內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十幾部的電影作品,超過20 億的總票房,被業(yè)內稱為“賀歲片之父”。

劉震云:就是這雙重的變化,對于這個電影最終的產生,到底是一個壞事還是一個好事呢?小剛用過一個詞,我覺得是準確的,就是不堪回首。這個電影我覺得拍出來,其實是一種不可能。因為原來小說是調查體的小說,沒有人物,沒有情節(jié)、沒有故事,所有電影需要的元素小說里都沒有,就是這樣一個小說,他怎么可能改成電影呢?當初決定拍這個電影的時候,我們也找了一些專家開了一個論證會,所有的專家都說,這是不可能的。

楊瀾:那誰說可能呢?

劉震云:我就問小剛,就是我們倆了嗎?大家都說不可能,咱們還做不做?他說,做。

馮小剛:人們用一般的經驗來看,它認為是不成的。但是我認為它成,我能夠看到這個成。憑借著一個“成”的信念,馮小剛和劉震云帶著主創(chuàng)和采訪組重走了當年災民的逃荒之路,尋訪著文字資料之外的故事。他們輾轉河南、山西、陜西、重慶、埃及開羅等地,跨越了7 座城市。

馮小剛:很多編劇、很多作家認為自己很聰明,簽合同的時候就寫一稿。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這樣的人,能聰明到一稿劇本就可以把這劇本搞定。這個電影到現(xiàn)在這么多年才能拍,它確實是老天爺覺得,你沒準備好。那我就給你澆涼水,一瓢一瓢的澆,等到你拍了這么多年的電影,形成了自己的一個品牌,在觀眾那兒形成了一個信任度。你這一項準備好了,然后市場也準備好了,資金也準備好了,經過這么多片子,你對掌控、把控操作這樣一個題材的電影變得心里有數了,這時候拍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