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查理一世而言,任何盟約都不具備約束力。現(xiàn)在到克倫威爾做出決定的時候了。他是否應該拿他的政黨、軍隊、個人的聲望,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做賭注去拯救這樣一個人,而且一旦失敗,他所有的努力都會付之東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掙扎和遲疑,甚至還多次跪地禱告,克倫威爾終于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查理一世的命運交由上天來決定。軍事領袖們認為,因為違背了古老的法律,忤逆了民意,國王應該用鮮血來為自己贖罪。查理一世曾經(jīng)一度也只求一死,就像他不幸的祖先——愛德華二世和查理二世那樣,但他并沒有被叛亂的貴族脅迫。那些掌握他命運的人并不是午夜刺客,他們所做的一切都井然有序,甚至可能成為天地間的壯舉,值得人們永遠銘記。他們忍受著流言飛語的襲擊,由于英國古老的法律和民意都反對弒君,因此,對于一個有志于進行徹底政治社會改革的政黨來說,弒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為了達到目的,首先應該打破原有的政治機構,他們雙手贊成這個決定,而不是感到傷懷。議會決議要和國王妥協(xié),軍隊就用武力驅逐了議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貴族們一致拒絕審判國王的建議,上院也隨之被關閉;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法院也沒有權利審判國王,因此,議會成立了一個特別法庭來擔此重任。這個法庭宣布,查理一世是一個暴君、叛國者、劊子手,是人民的公敵,在他王宮的宴客廳前,在數(shù)千人的圍觀下,他被送上了斷頭臺。
不久之后,這些宗教和政治狂熱分子就不得不承認,對于他們來說,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不僅是一種罪行,更是一種錯誤。那時,查理一世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種種惡行,但他們卻為他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舞臺,讓他有機會在所有民族,所有民眾面前展示他的美德,一個勇敢的紳士應有的精神以及一個懺悔的基督教徒的隱忍和謙恭,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引起民眾對他的贊賞和熱愛。不僅如此,他們處心積慮地復仇,但這個曾經(jīng)大肆攻擊自由人士的國王,現(xiàn)在好像正是為了人民的自由從容就義。這個身陷縲紲的國王,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中依然保持著王室的尊嚴,以大無畏的精神面對死亡,代表受壓迫的臣民表達了看法;因為不承認特別法庭的合法性,因此大義凜然地拒絕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求助于軍隊的力量,援引憲法的原則,質問下院有何權力清洗其成員、剝奪上院立法的資格。他面無懼色地向淚流滿面的聽眾宣稱,他捍衛(wèi)的不僅是自己的權利,也是全體民眾的權利。這些都深深地打動了他的臣民,長期以來的暴政以及無數(shù)次的背信棄義都被民眾拋到了腦后。在查理一世統(tǒng)治期間,他致力于摧毀那些自由制度,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臣民利用這些制度來支持他。他認為,那些制度隨著他的下臺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而臣民的呼聲也受到暴力壓制,因此,只有他能維護這些人的權利。從那天起,人們對君主制度充滿了留戀,對流亡的貴族也抱以尊敬,這種情緒的反彈一直持續(xù)到查理二世重新建立起他的統(tǒng)治為止。
起初,為國王執(zhí)行死刑的劊子手似乎從莊嚴的誓約中獲得了新的動力,他們緊密團結起來,和同胞老死不相往來。共和體制在英國建立起來,下院僅有少量的議員組成,名義上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但實際上,軍隊和軍事領袖們掌管了國家的一切事務。奧利弗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他繼續(xù)擔任軍隊的核心職務,但卻幾乎拋棄了所有的人民。離開了他的軍營和陣地,很難說他擁有自己的黨派,其他的力量——所有的保王黨、大部分圓顱黨人、國教教派、長老會派、羅馬天主教派、英格蘭、蘇格蘭以及愛爾蘭——看起來彼此對立,但在內戰(zhàn)爆發(fā)后卻聯(lián)合起來反抗他的統(tǒng)治。但這正體現(xiàn)了克倫威爾的智慧和決心,他能夠清除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和原來的合法君主相比,他要更加專制獨裁,他統(tǒng)治下的國家也要更讓人畏懼和尊敬。
英格蘭最終停止了反抗,但斯圖亞特王朝控制下的另外兩個王國卻對共和體制深惡痛絕,獨立派也對愛爾蘭的羅馬天主教徒和蘇格蘭的長老會派教徒咬牙切齒。實際上,這兩個王國在最近的暴亂中都反對查理一世的統(tǒng)治,現(xiàn)在他們卻承認了查理二世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