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大夢誰先覺(6)

鼓吹:終結帝制的集結號 作者:馬平安


孫中山在上書中首先說明了自己的用意。他說:

某留心經濟之學十有余年矣,遠至歐洲時局之變遷,上至歷朝制度之沿革,大則兩間之天道人事,小則泰西之格致語言,多有旁及。方今國家風氣大開,此材當不淪落,某之翹首以期用世者非一日矣,每欲上書總署,以陳時勢之得失。

某今年二十有四矣,生而貧,既不能學八股以博科名,又無力納粟以登仕版,而得之于賦畀者;又不敢自棄于盛世。今欲以平時所學,小以試之一邑,以驗其無謬。

接著,孫中山就振興農桑、戒絕鴉片及普及教育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認為倘能舉而行之,則是中國的一大幸事。

從這封上書可以看出,此時的孫中山特別注重農業(yè)問題,有明顯的重農傾向。他的關于振興農桑的設想在后來一篇題為《農功》的文章中,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在他看來,“以農為經,以商為緯,本末備具,巨細畢賅,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也”。

1892年7月,孫中山從香港西醫(yī)書院畢業(yè)。畢業(yè)后在澳門、廣州兩地行醫(yī)。雖然他的醫(yī)術精明,求治者頗眾,“尤擅長外科和治療肺病”。但是,此時孫中山的思想已經發(fā)生了新的變化,他認為“改良祖國”還是要從政治入手,“我因此于大學畢業(yè)之后,即決計拋棄其醫(yī)人生涯,而從事于醫(yī)國事業(yè)”。但是,怎樣“醫(yī)國”呢?孫中山一時也覺茫然。恰在此時,康有為在廣州長興里開設講堂,與諸學生日夕講業(yè),大發(fā)求仁之義,而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孫中山知道康有為講求西法,有志改良國家,因此,很想與康有為結交,但由于康有為看不起孫中山而未果。

馮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說:

康初講學于長興里,號長興學舍,好瀏覽西學譯本,凡上海廣學會出版之書報,莫不盡量購取,長興學舍旋移于廣府學宮,改名萬木草堂,與雙門底圣教書樓相距甚邇。時總理假圣教書樓懸牌行醫(yī),因康常在該書樓購書,知其有志西學,欲與結交,爰托友人轉達??抵^孫某如欲訂交,宜先具門生帖拜師乃可,總理以康有為妄自尊大,卒不往見。

另據陳少白在《興中會革命史要》中記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