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形而上,形而下(1)

謀國者 作者:林東林


形而上,形而下

中國人有一個心結,跟一句話有關,叫“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幾千年來,中國人始終追求的是道,是大義,是風骨,是思想,而對器物技藝卻看成雕蟲小道,壯夫不為,所以手藝人地位不高,人人要做的是士子大夫。九流之中,一流舉子二流醫(yī),三流地理四流批(皮),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手工匠人只能敬陪末座。

正如魯迅所說,理解了道士就理解了中國人,明白了這句話,也就明白了中國。

1840年之后,晚清有過三件大事,每一件都讓中國更進一步。第一件就是洋務派經營三十年的自強運動,第二件是康有為和光緒帝實行一百零三天的戊戌變法,第三件則是慈禧推行了五年的清末新政。吊詭的是,這三件大事中,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行世最深、功用最大,而得到的歷史評價卻最低,而徒有虛名、浮光掠影的戊戌變法,卻被一再拔高和神化。

還是那句話,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內心最深處,“道”和“器”的思維在作祟。

今天我們盛贊的戊戌變法,其實當年并沒有起到多少作用。說是變法,而其實更像是一場鬧劇,只是這鬧劇未來得及露出破綻便被老佛爺一刀砍去,跑的跑,死的死,囚的囚,傳奇如戲,之后更經過當事人用心粉飾、旁觀者的吶喊以及歲月時光的渲染,天下皆知。

而相比起來,李鴻章和奕等人苦心經營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之前被說成為大清江山保命自救,“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有點反貪官不反皇上的意思,后來又說“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客觀上起了一定作用”,說他們即使再努力,也還是沒有看清方向,“擺脫不了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不足以改變國勢國運,甲午之戰(zhàn)遂一敗涂地。

這種說法,曾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今天再聽起來,覺得意猶未盡,甚至覺得錯了。

甚至是伊藤博文,在甲午戰(zhàn)爭后以戰(zhàn)勝者的身份面對李鴻章時,也得意揚揚地說,日中兩國的政治走向在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后分道揚鑣,正是源于洋務運動缺乏日本那樣的政治改革:“十年前曾勸撤去都察院,而中堂答以都察院之制起自漢時,由來已久,未易裁去?!?/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