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的短篇故事《曲徑分岔的花園》,看來像蓄意的掙扎,想要重新肯定卡夫卡的敘述者所稱筑墻工人“信心不足、想象力不夠”的現(xiàn)象。為了對應(yīng)大學者崔本的迷宮和花園,博爾赫斯創(chuàng)造了一個隱喻,但他不像卡夫卡,無論文中敘述者和讀者多親密,永遠都只聞其聲,不知其名。相對地,類似于戈德史密斯和以往的一些作家,博爾赫斯為他的主角取了余尊這名字,還簡述了他的生平。讀者立刻發(fā)現(xiàn),此人是余尊博士,“曾任青島一所德國大學的英文教授”。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德國占領(lǐng)山東幾十年間,青島一直為其中心。因此一名中國教授,即使教的是英文,由于在當?shù)氐聡鴮W校教書的經(jīng)驗,通常都會被假設(shè)為對德國有相當?shù)牧私猓踔量赡苡杏H德傾向。讀了小說頭幾行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情況確是如此。在1916年一次大戰(zhàn)戰(zhàn)況最激烈的索姆河戰(zhàn)役中,余尊確實在小說一景中擔任“德國政府特派員”。不過也許余尊是出于無奈才成為間諜的,因為他告訴我們,“對于一個逼使我成為間諜的野蠻國家,我是不會關(guān)心的”。[11]
余尊似乎有過快樂的日子——至少“幼時他曾住過海豐一個有著對稱設(shè)計的花園”——也許那正足以解釋他的舉止總是帶著一份自負的原因?!拔疫@么做是因為我知道,長官怕的就是我們這種民族的人——我流著多少列祖列宗的血液呀。我要向他證明,黃種人也可以拯救他的軍隊?!盵12]但是他如果是在暗示了秩序與平靜的對稱花園里長大,余尊知道,一定還存在有另外一種花園,一種迷宮般的花園,又叫“曲徑分岔的花園”,并且曾在他的家庭里造成騷動。
“我對迷宮略有所知,”余尊向讀者表示: ……我身為崔本的曾孫,不是沒有道理的。想當年,崔本貴為云南總督,卻拋棄了世俗權(quán)力,想要寫一本比《紅樓夢》還要受歡迎的小說,還想蓋一座任何人都走不出來的迷宮。十三年來,他全心投入這兩件本質(zhì)上相異的事悄,但是最終卻遭到陌生人殺害,于是他的小說不再能夠完整面世,迷宮也不知去向。在英國樹下,我想象著這個失落的迷宮:我想象它完美無缺站在某個神秘山頂上;我想象它湮沒在稻田里、水面下:我想象它遼闊無邊,不再只是由一些八角涼亭、通衢小道所組成,而是充滿了河流、省份、王國……
我想到了由迷宮組成的迷宮,其中迂回繚繞的迷徑,擁抱了過去,擁抱了未來,在某種意義上甚至牽涉到別的星球。[13] 博爾赫斯的敘述者所指的《紅樓夢》,是中國最著名的小說,寫于十八世紀,其中談到了真與假、現(xiàn)實與虛幻,整個故事均發(fā)生在一所封閉的花園里。因此余尊提到這本小說時,不只為他祖上的花園多添了一些想象空間,更暗示了在博爾赫斯小說中余尊一度造訪的英國學者斯蒂芬·亞伯的花園。這個花園里有著迷宮般的設(shè)計,像是分岔的小徑、小樹林、亭臺樓閣、生銹的鐵門,而且在遙遠的搖曳燈籠光線下,以及“高亢、近乎單凋”的中國音樂中,“隨著風聲的忽遠忽近,因為樹葉和距離而顯得迷蒙”,整個花園活了起來。[14]同時,他們讓讀者回想起——針對那些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1750年代末期,戈德史密斯見過的花園;戈氏曾于《世界公民》第三十三章呈現(xiàn)此花園,他用的是相當特別的雙標題,“中國的完美園藝。中國花園概況?!痹谶@章里,李安濟寫信給北京的朋友馮宏表示,英國人開始學中國人整理花園的方法了,也不斷地有進步,但是在許多精妙之處,仍然差得很遠:
……他們的設(shè)計師還沒有辦法,將哲理與美學融合一處。有些事情歐洲人很難理解,好比當我說,中國花園都蘊藏著寓意,在一般性的設(shè)計,像是樹叢、小溪、巖洞之外,漫步其中的人應(yīng)該學習得到其中的智慧,感覺到真理散發(fā)出的震懾力,或是微妙的訓誡。容我舉我自己位于廣西的花園為例,說明我的意思。[15]
根據(jù)李安濟的描述,他位于廣西的花園由兩個獨立的單元組成。其中一個有著恐怖入口,但是在經(jīng)歷過開頭的驚駭后,立刻可以體會其美麗、祥和,另一個則有著迷人入口,但是參觀者在深入迂回小徑后,卻會對其失去興趣。李安濟表示,一旦進入這第二個花園,參觀的人會發(fā)現(xiàn):
……花草樹木安置的方式,明顯都想討人喜歡。但是,慢慢走下去后,他會不知不覺發(fā)現(xiàn),整個花園似乎帶著荒野的氣氛。景物開始變黑,小徑開始變曲折,他好像在走下坡,怪異的石頭就懸在他頭上。原先迷人的景物,如今成了幽深的洞穴、突然出現(xiàn)的絕壁、陰森的殘垣、成堆暴露的白骨,以及由隱藏的水流所發(fā)出的可怕聲音。若想就此折回,那根本是徒勞無功;迷宮太過復(fù)雜,除了我,沒有人找得到出路。總之,在他充分經(jīng)歷了其中的恐怖,并了解自己不智的選擇后,我會從隱藏的門內(nèi)現(xiàn)身,抄捷徑帶他出來,回到出發(fā)前的原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