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人們總說自己不被了解,如果你修習六藝中的御術,是不是就能有所表現(xiàn)?還是去修習射術,乃至于公眾演說之術?”
子路*說:“我將整治國防,使人民勇于作戰(zhàn)!”
求說:“如果我是一省的封侯,我將把省內(nèi)的秩序給整治得比以前更好!”
赤說:“我則寧可治理一間小山上的廟堂,使其儀式一切合乎禮法?!?/p>
而點,將手按在琴弦上停止彈奏,琴音在手離開琴弦之際仍低吟不已,如輕煙般裊裊而上,直入林間。
點仍顧盼著琴音,邊說:“一處古老的河灣水塘,幾個男孩噗通一聲跳下水,或坐在矮樹底下,彈奏著曼陀鈴?!?/p>
孔子對他們一視同仁地笑著。
曾皙?非常想知道誰回答的才對。
孔子回答說:“他們回答的都對,也就是說,各有各的特質?!盵8] *之前的幾行,龐德把四個學生里的子路給省略了!
?龐德把孔子的問題以及回答都給搞混了,他同時誤以為曾皙與點為不同的兩個人。這首詩似乎道德與政治意義兼?zhèn)?;中國人也一直抱持這種觀點。由于作了修飾,龐德讓結尾出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面貌。無論是在中文原文,還是其他按照原文翻譯的版本里,結尾都不是“孔子說,‘他們都回答得很好’”,真正的中文原文是,“孔子嘆口氣說:‘我最欣賞點的答案?!保ㄗg按:《論語》原文為“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9]由于同意每一位門生的看法,龐德筆下的孔子不再武斷,正因如此,圣人也失去了他最重要的特質之一 ——判斷力。為了讓儒家思想世界化,龐德有意使孔子隨和。
這種基于意識形態(tài)而非詩作本身需要以扭曲原文的做法,在《詩篇》的結尾處特別明顯。在這里,龐德以蒙太奇手法將《論語》中幾個不同段落集中到了一處:孔子說:“王以中道治理,
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我能記得
從前史家在書寫中留白,
以留給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但那時代似乎過去了?!?/p>
孔子說:“若無人格,你將無法在那樂器上彈奏
或演奏適合頌歌的音樂。
杏樹的花
從東搖到西,
我試著使它們不墜?!盵10] 對于自己不懂或是不同意的部分,龐德不會隨意掠過,相反,他會加入自己的話。在第十三篇的這首詩里,最后三句氣勢雄渾的句子,就是龐德大力潤飾下的成果。在《論語》里,這段文字原本就比較受爭議,特別是有關勾動鄉(xiāng)愁的果樹花這部分。因此,無論是“杏”這么明確的字眼,還是極可能暗指橫跨中國及西方文化的“由東到西”這種銳利的句子,都是龐德自己的貢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