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道德審判
在經(jīng)歷了三千年周人對晚商暴政所進行的猛烈抨擊乃至全盤否定,我們或許也該稍稍抑制道德主義的宣泄。后人對殷商不近情理的苛刻,以至于忽略了他們還只是文明初期的先民,他們身上的種種愚昧、暴戾甚至罪惡,都只是展露了那個大時代一切糟糕的一小部分?! ?/p>
列位看官遠觀叢林,自覺得一片生趣盎然,直至涉足其間,乃曉得那種穩(wěn)定有賴于殘酷食物鏈的鎖定。時人看時人,大家一個樣,先人看先人,絕對不如今人看先人,會有那么大的震驚與憤慨。歷史本不該教人仇恨,而是提供經(jīng)驗。后人應(yīng)該做的,不過是小心翼翼地在滿目瘡痍中剔出文明的火種與遺產(chǎn)。
從表面來看,紂王仍是一派鄙俗的部落習(xí)氣,尚未邁過文明線。然而那些狂妄、貪婪、暴戾、淫欲等等缺點,都只是人性固有的糟糕處,在任何時代都無法回避,何況“余一人”呢!紂王用象牙筷子,和埃及法老當(dāng)年從南方努比亞引進鴕鳥蛋并無二致。故《淮南子·繆稱訓(xùn)》有言:“三代之稱,千歲之積譽也;桀紂之謗,千古之積毀也?!遍_國的成湯未必有多么英偉,而亡國的帝辛也未必有傳聞中那般不堪。顧頡剛先生曾作《紂惡七十事發(fā)生的次第》,他統(tǒng)計出帝辛的罪惡在《尚書》中只有六點,戰(zhàn)國書中增加了二十七,兩漢書中增加了二十四,東晉時又增加了十三。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薄墩撜Z·子罕》)此話真需要一定的歷史縱深才能體會。唐代文豪羅隱便看得通透—— 夫能極善惡之名,皆教化之一端也。善者俾人慕之,惡者俾人懼之。慕之者,必俟其力有余;懼之者,雖寢食不忘之也?!是лd之后,百王有聞其名者,必縮項掩耳。(《羅隱集》)
帝辛既站在了革命的對立面,那么他必然成為一切向往光明美善者的靶子??伞吧碳q王”畢竟是不倫不類的蔑稱,無嚴謹可言。不過今人論史倒可以尊重一些無傷大雅、無害原則的習(xí)慣,何況這種使用習(xí)慣還蘊涵著道德批判。為帝辛說上兩三句公道話,并不會減弱“殷鑒”的效果,袞袞諸公不應(yīng)認為自身距紂王還有相當(dāng)?shù)牟罹?,反該從事不關(guān)己的夢中驚醒,原來帝辛還沒壞到那種程度便已伏法……
曾有學(xué)者指出殷商走向衰亡的原因很可能與古羅馬相似,即大量使用青銅器飲酒導(dǎo)致鉛中毒。且不論古羅馬的鉛水管不如中國先秦的陶水管安全,殷人對酒器的接觸程度豈能與古羅馬人日用鉛水管相提并論,飲酒再多也不可能多過飲水。更何況殷人的青銅酒器一是合金,二是普及程度有限,不可能造成殷人集體的、深度的鉛中毒。故此論雖視角獨到,卻也有為暴政開脫之嫌。
“因為世襲的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較少,因此他自然會比較為人們所愛戴。除非他異常惡劣,惹人憎恨之外,他的臣民自然而然地向著他,這是順理成章的?!?/p>
——《君主論》馬基雅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