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天下》第4篇

論天下 作者:李華平


第4篇

論死亡文化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被放蕩不羈的意志所主宰的世界。無論是在本能的生存意志主宰下,還是在瘋狂的生殖意志左右下,我們的世界都是一個痛苦、絕望的世界。人生各方面的情況,都使我們確信,沒有什么事物值得我們去奮斗、努力和爭?。凰忻篮玫臇|西都是虛幻的,世界終將毀滅,而人生是一筆得不償失的買賣。

人類整個的生存圖案是一副充滿著痛苦的諷刺畫,慘不忍睹,令人絕望。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之所以還能夠茍延殘喘,根本原因在于人類本來就是一種昏聵無能、智力低下的物種。他們認識不到自己的生活是可憐、可悲的。這種對其所處生活缺乏清醒認識的無知狀態(tài),是人類還能勉強生存且偶感幸福的根本原因。

要擺脫這個痛苦的世界,除了在神學、精神錯亂以及文化中尋找解脫以外,最終的手段就是死亡。于是乎,死亡就成為擺脫這個痛苦世界的至尊也是最后的手段。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但在這個上帝已經死亡的世界上,死亡最終取代上帝而成為了真正的“上帝”。

文化及其各種符號的最核心功能,就是通過喚醒人類靈魂深處的敬畏感、恥辱感以及對宇宙世界的依賴感,來建立滿足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地球規(guī)范與人間秩序。而以死亡崇拜為核心且越來越占據主流地位的死亡文化,卻反其道而行之。正如保爾·薩特所指出的那樣,即死亡絕不是賦予生命以意義的東西,相反,它原則上把生命的所有意義消除了。死亡摧毀的是對于死亡的恐懼感,宣揚的則是一種對于生與死都同樣玩世不恭的人生態(tài)度。

老子曾經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當連死亡都被看成一種美麗的時候,人世間還有什么事情不能發(fā)生?什么樣的時代孕育著什么樣的文化,什么樣的文化造就什么樣的時代。人類對死亡的憧憬與贊美,反映了人類在末日來臨之前理智上的極度混亂,它除了說明人類正在可悲地走向末日外,不知還能說明什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