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均勢體制就是恐怖體制
維持目前世界和平的體制,可用“均勢”二字概括之。所謂均勢體制,采用西方學者法泰爾的定義,就是“一種任何一個大國都不享有主導地位和不能對他國發(fā)號施令的事態(tài)”。
均勢體制建立在兩個基本的政治概念的基礎之上,其一,國家至上論。該理論主張,國家是神圣的,只要是為了國家的福祉,在國際事務中采用任何手段都是合法的。此理論是對歐洲中世紀世界道德觀的反動,自17世紀以來就成為主導西方國際政治領域的不二信條。其二,制衡學說。亞當斯·斯密的《 國富論 》所倡導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說延伸到國際政治中,必然也使人們堅信,每個國家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私利的同時,無形中將對其余各個國家的安全與進步作出貢獻。反之,如果無節(jié)制地擴張自己的權利而不顧及其他國家的利益,必然也將導致他國的本能反抗,因而也會對其利益構成破壞。
這種名為均勢的國際關系體制,從理論上來講,如果安排得當,本可以起到促進世界和平之功效。但理論畢竟是理論,實踐中的均勢政治,就是俗話中的無政府主義體制。在此種體制下,以鄰為壑,以鄰為敵是每個國家的習慣性思維。在每個國家的圍墻之內,每時每刻都在策劃對別國進行攻城略地的陰謀,亂世英雄出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這種體制,隨時都有可能將人類拖入戰(zhàn)爭的深淵。
維持目前世界秩序的均勢機制,并非自古如此,理所當然。相反,無論是東方,還是在西方,這種機制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一種例外。實行此種機制的,在西方僅見于古希臘城邦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以及近三百年的歐洲地區(qū)。在中國的大一統王朝,即夏、商、周與秦、漢之間的春秋戰(zhàn)國年代,是施行均勢政策的典型時期,三國時期也是如此。
在戰(zhàn)國年代,描寫諸霸相爭的《 春秋 》,取代了充滿鼓樂生平的《 詩經 》,現實中的世界,被大大小小的諸侯王國所分割,國際社會之間完全依靠實力(包括硬實力與軟實力)的平衡來維持脆弱的和平。各個國家只能指望以暴力制衡暴力、以戰(zhàn)爭制衡戰(zhàn)爭來維持社會的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戰(zhàn)爭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旋律,戰(zhàn)爭成為國家的唯一目的。為了國家的利益,全體國民都可能被迫奔赴前線,充當把別人變成炮灰的野獸或把自己變成炮灰。根據《 孟子》一書的記載,戰(zhàn)國年代,各個國家之間除了戰(zhàn)爭還是戰(zhàn)爭,凡是年齡十五歲以上的百姓都必須服兵役,投降士兵中四五十萬人一起被活埋的事情比比皆是。從國際上來看,厚黑政治主宰一切,各列強是輪番上陣,“城頭變幻大王旗”,各行霸道數十年。各國君主無不“以爭地殺人為合大義,以滅國屠人為有大功”,他們無不嗜血成性,草菅人命。弱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有饑色,野有餓殍”,“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便是對那個時代的最好的寫照。
在歐洲實行近三百年的“均勢”體制,同樣給人類造成無窮的災難。這種體制猶如一個“戰(zhàn)爭孵化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這種病態(tài)體制的杰作。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數億條生命成為極少數瘋狂政治家的陪葬品,人類精心造就的文化被徹底斷送。人類告別那兩次世界大戰(zhàn)已達到半個世紀之久,但對兩次大戰(zhàn)的血腥依然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