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8月2日,《時報》刊發(fā)了《論李烈鈞之野心》一文,其中露骨地攻擊說:李烈鈞、胡漢民兩人抱有野心,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反對中央。胡漢民反對中央集權,李烈鈞也反對之,胡漢民反對軍民分治,李烈鈞同樣亦步亦趨。二人互相聯(lián)絡,相互勾結,一旦中原事變,二人勢必割據(jù)地方,李憑借胡獲得出???,胡借助李進入長江渠道,二人構成犄角之勢,進則逐鹿中原,爭奪天下,退亦不失為一方之霸主。
這次的“軍民分治”討論中,曾在高州率部反正、后任廣東軍政府參都督的前清軍官黃士龍不失時機地跳了出來,他在寫給曾經(jīng)的上司和同僚胡漢民的信中公然辱罵道:你的種種舉動,乃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惜你沒有這種力量,所以也沒有這種狗膽。你的野心,難道是獨立就可以滿足的嗎?
民初的一系列爭論,如定都之爭、軍民分治等,云南都督蔡鍔一直站在袁世凱的一邊,不過這也并不奇怪,因為他本人一直是“富國強兵主義”的提倡者,以大局為重,贊成中央集權應出于其本意。
袁世凱發(fā)出“軍人不得干政”的指令后,蔡鍔隨即提出“軍人不黨主義”,并退出了自己參與發(fā)起的“統(tǒng)一共和黨”(蔡任總干事)。蔡鍔以為,軍人入黨將導致武力摻入正常的政治斗爭,新的政治制度無從建立;而統(tǒng)兵將領與士兵加入各黨派(包括會黨),勢必會因政見分歧而引發(fā)兵變,如此一來,國家與社會更容易引發(fā)動蕩。就后來的歷史看,蔡鍔的“軍人不黨主義”無疑有先見之明。
在與袁世凱的對抗中,江西都督李烈鈞是最為突出的一個。九江革命時,李烈鈞的士官同學、原江西新軍的教練官余鶴松被推為旅長,但在后來的軍隊整編中,余鶴松所部改由歐陽武(也是李、余的士官同學)統(tǒng)領,余則作為都督府代表派駐北京。對此安排,余鶴松極為憤怒,他到北京后,袁世凱看出苗頭,當即讓他潛回江西并事先承諾,只要他推倒李烈鈞,江西都督的位子就是他的。12月10日,余鶴松發(fā)動舊部兵變,但被李烈鈞迅速調兵鎮(zhèn)壓,在百余人被槍殺后,余鶴松僥幸逃脫。
因殺人過多引起了輿論的指責,李烈鈞事后又擺出和平姿態(tài),他聲稱今后將專心治軍,而請袁世凱任命民政長,以期平復各方的指責。實際上,李烈鈞對民政長的人選早有安排,那就是自己的老師、前清江西武備學堂總監(jiān)汪瑞闿。按說,李烈鈞推薦汪瑞闿,袁世凱加以任命,事情就算完了,但事生變故,汪瑞闿囿于傳統(tǒng)觀念,他認為民政長(即前清之布政使)應由中央直接任命(而不是地方都督推薦),于是他跑到北京謁見袁世凱,并與后者拉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