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袁世凱的用意,他未必對清廷有所好感并有意扶持,但袁畢竟不是新派人物,而且講究實用。在他看來,清廷固然無藥可救,但作為一種政治象征加以保留也未嘗不可,畢竟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帝制傳統(tǒng),其歷史慣性不容忽視;而且,在仿造英國“虛君共和”的君主立憲體制下,對減少國內動蕩并維護國家統(tǒng)一也是利多于弊,至少比新造一個共和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操作(譬如滿蒙問題,譬如軍閥割據(jù)之風險)。但是,南方革命黨在共和問題上的決絕態(tài)度令袁世凱無所適從,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只能是“以國民會議議決國體問題”,因為如此一來,袁世凱既可以避免欺凌“孤兒寡母”之譏,同時也為清廷倒臺提供了臺階。
就法理而言,“以國民會議議決國體問題”的做法雖然在操作上會出現(xiàn)種種困難與變數(shù),但如果得以順利實施的話,應該說更加符合“民主”的要義,并且遵從了程序的價值。但事與愿違,程序價值最終敗在了政治權術的算計之下。袁世凱精心設計的這一中間方法亦無從實施,南方“另立中央”的既定事實令其回旋余地減無可減,而在當時“戰(zhàn)既無餉,和又無策”的局勢下,袁世凱也只能與南方繼續(xù)周旋下去,以求最終的解決之道。
之后的時間里,南北雙方函電交馳,相互指責,不亦樂乎。表面上看,和談已完全破裂,但實則不然。在張謇等立憲派及外國公使們的斡旋下,雙方的秘密談判仍在持續(xù)進行,即便已辭職的唐紹儀,當時也仍舊留在上海。在反復爭辯與談判后,雙方最終在一樁幕后的交易上達成默契,那就是:犧牲清廷并由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在全國歸于共和后,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tǒng)讓于袁世凱,由袁世凱出面組織民國政府。而這,也是當時中外各方所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1月中旬,南北雙方關于清帝退位優(yōu)待條件、總統(tǒng)職位由袁繼任等要件基本談妥。1月16日,消息靈通的莫理循在寫給主編布拉姆的信中不無興奮地透露,清帝極有可能在最近的一兩日中宣布退位。很顯然,這個消息是從袁世凱的機要秘書那里獲得的(很可能就是蔡廷干)。
莫理循特別提及,就在他寫信時,袁世凱正在入宮覲見,他此行的目的是力促清帝退位以換取優(yōu)待條件。但就在袁世凱退朝回家、行至東華門丁字街三義茶館門口的路上,袁世凱的馬車遭到了北方革命黨人突然的炸彈襲擊,其中共炸死衛(wèi)士6人[12]、平民2人。
在這次驚心動魄的暗殺行動中,袁世凱車駕之馬當場被炸斃,從騎也被炸死,袁世凱本人則被炸彈沖擊波震出馬車。在硝煙彌漫的危急時刻,一名革命黨沖上前來,正要持槍射擊時,袁世凱的貼身衛(wèi)士反應迅速,在將袁世凱扶上馬的同時,又一槍命中該革命黨的前額,最終令袁世凱僥幸逃脫。之后,那些刺客們多在被捕后迅速被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