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馬人的故事9:賢君的世紀》公共建筑事業(yè)(9)

羅馬人的故事9:賢君的世紀 作者:(日)鹽野七生


為此,我想說三個常識性的問題。當(dāng)你站在遺跡上的時候,或許對你會有所幫助。

第一,羅馬人建造的所有建筑物,都是把人類的存在放在第一位進行設(shè)計的。只要想象一下圓形競技場可以容納5萬人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那種規(guī)模對圓形競技場來說是最合適的。電腦制圖只能為我們提供模擬的“盒子”,卻無法讓我們體驗到“盒子”加“人”的感覺。

第二,在現(xiàn)代人類活動的區(qū)域內(nèi)保留下來的遺跡,大多數(shù)都在5米以上的低洼處。但是,古羅馬廣場和皇帝廣場卻不是一開始就建在低洼地上的。羅馬帝國滅亡后的1000年間,由于建筑物的倒塌,石頭、砂礫的不斷堆積,導(dǎo)致地面上升。后人就在新形成的地面上,建起新的建筑物,鋪設(shè)新的道路,遺跡隨之被掩埋。

19世紀中葉,在這里進行了挖掘工作,終于重現(xiàn)了舊時的原貌。也就是說,到了現(xiàn)代,古代羅馬的地上一層變成了地下一層。

第三,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遺跡,不是因為漫長歲月的風(fēng)吹雨淋等自然侵蝕所造成的。進入基督教統(tǒng)治時代后,這些遺跡被看做是異教象征,成為他們泄憤的對象,也成了建筑資材的最便捷的提取場。雕像、圓柱、多色大理石地面、刻有浮雕的墻面,能拆的都被拆走了。甚至貼在墻上的大理石板,因為容易揭下來,也全部被拿走了。石材本來就是切割好的,所以揭下來就可以直接用做建材。

如果你想看羅馬時代的圓柱,與其找它的遺跡,不如直接去基督教教堂。不僅方便,還能看到很多。這就是當(dāng)今的現(xiàn)實。即使在謳歌古代復(fù)興的文藝復(fù)興時期,盡管對古代建筑資材的使用上不盡相同,但是遺跡被看做建筑資材的提取場的情況和以前沒有任何不同。在當(dāng)時,唯一的例外是米開朗基羅把戴克里先皇帝的浴場中心部分變成了教堂。除此之外,沒有一處逃過變成建材提取場的命運。甚至連圓形競技場也只剩下了三分之一。原因據(jù)說也是因為能取走的都取走了,留下來的只有混凝土加固過的磚塊。因為只有這東西既無法取走又沒有可再用的價值。但是,盡管如此,依然有人把它們挪做了墻體。圖密善皇帝的競技場(今納沃納廣場)周邊公寓的墻就是原本用來支撐競技場觀眾席的墻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