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來剝歷史的皮》 由王維被包養(yǎng)說起(2)

我來剝歷史的皮 作者:石不易


開元十九年,王維喪妻。此后三十年余生里他一直孤身未娶,而仕途倒一帆風(fēng)順,直至尚書右丞。我們無法探知王維在這一過程中的想法,可由他“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這兩句詩來看,他的內(nèi)心還是比較痛苦的,似乎在懺悔,似乎在尋求一種解脫。

好在本文不是探討王維是否真的被包養(yǎng),而是由別人推測王維被包養(yǎng),進而引出對文人良知的一種反思。

文章開頭說史家為生存而出賣“史德”的事歷史上很多,是因為在汗牛充棟的史書中只有極少一部分史家寫的史書被作為信史為后人所研究。

關(guān)于“史德”,《左傳》上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是當(dāng)時齊國的崔杼殺了國君,齊國太史于是在史書上記載崔杼弒其君。崔杼知道后就把他殺了。太史的弟弟繼任,繼續(xù)這樣記載,崔杼又把太史的弟弟殺了。另一個弟弟繼任,仍是這樣記載,崔杼只好住手不再殺了。南史氏聽說太史全死了,拿著寫好了“崔杼弒其君”的竹簡前來,聽到事件已經(jīng)如實記錄,這才回去。

這個故事說明還是有史官視“史德”重于生命的。但我并不贊成上面史官的做法,因為他們死得太虧了。他們的死只能說明他們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是只任人宰殺的鴨子。如果上面的太史不受制于崔杼,就不會發(fā)生無謂的死亡。

于是這里就講到了文人如何才能獲得自由身。答案是獲得自由身除政治因素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經(jīng)濟的獨立。

再次回到王維這件事上,想一下他為什么去結(jié)識玉真公主,俗一點是為了求得科第門路,再俗一點就是為了生存。從王維中進士后的舉動來看,其實他并不真想依附于公主門下。一個大男人,靠女人吃飯,無論如何也不會有強硬的底氣——除非他有這方面的愛好??上У氖峭蹙S除此之外卻又沒有別的選擇。他有才,但沒財。他不能像現(xiàn)在作家寫本暢銷書就能夠衣食無憂。所以,只要王維不想死,在沒有獲取功名之前,絕難逃脫被包養(yǎng)的命運,所不同的僅僅是包養(yǎng)人的不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