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啟超傳》梁啟超的回歸與出路(3)

梁啟超傳(套裝上下冊) 作者:解璽璋


既不能標榜民主共和,也不能標榜君主立憲,沒有了旗幟鮮明的“義聲”,反不如養(yǎng)晦待時,以觀后變。在他看來,機會在數(shù)月之后一定光臨,他說:“蓋數(shù)月之后,茍新政府尚未成立,則全國糜爛,固渴需建設(shè)之人才,即新政府成立,無論居政治之中心者為袁世凱與(疑為或)為黃興,要之彼輩皆不學(xué)無術(shù),欲實施憲政,其缺點必次第暴露。且大亂之后,非用專制手段必不能整齊庶政,而現(xiàn)在人民所以慷慨赴死以事革命者,謂欲求得自由耳。茍新政府成立,仍用專制之手段,必大失人心之所望,竊意數(shù)月之后,執(zhí)政者必厚集天下之怨謗,而為眾矢之的,上下沖突之事,或仍(疑為乃)發(fā)生于斯時也。借輿論之勢力,別樹鮮明之旗幟,以號召一切,必有事半功倍者?!保ㄍ希?96頁)

武昌起義之后,圍繞梁啟超的回歸與出路,康梁一派也有過兩次比較集中的爭論。大致以民國成立、清廷退位為界限。此前,爭論的焦點是速回還是待時,普遍的看法是,速回不如待時,因為南方革命黨氣焰正盛,難免會有對梁啟超不利的舉動,甚至?xí)行悦?。他們有一個基本判斷,即認為南北之爭,南方必敗。袁世凱有軍隊,有權(quán)術(shù),對付革命黨綽綽有余,搞建設(shè),還要靠立憲派。他們夢想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夢想著袁世凱請他們出來收拾殘局,他們低估了革命黨,也錯看了袁世凱。事實上,吳貫因所期待的機會一直沒有如期而至。民初的國家政治始終如一團亂麻,很難理出個頭緒。但梁啟超對袁世凱似乎還抱有一些希望,他一面為袁世凱獻計獻策,一面繼續(xù)策劃回國。于是,各種意見又紛紛揚揚傳到了蝸居日本的梁啟超手里,請他自酌之。

這時已是民國元年(1912年),年初,由孫洪伊介紹,梁啟超加入了共和建設(shè)討論會,并先后撰寫了《中國立國大方針商榷書》和《財政問題商榷書》兩篇長文交該會印行發(fā)表。這是一個由前清立憲派人士以及舊官僚中比較開明的人創(chuàng)建的組織,其中有幾位還是當(dāng)?shù)刂J議局的局長,如湯化龍就是湖北諮議局長。他們都是梁啟超的老朋友,都奉梁啟超為領(lǐng)袖,希望袁世凱召梁回國。這一年的春天,梁啟超又動了回國的念頭。大約三四月間,他派遣湯覺頓先行回國,探詢消息。這時,國內(nèi)的形勢似乎并不明朗,四月二日,湯覺頓寫信向梁啟超匯報回國后的所見所聞,他說:“同人對于我公行止,主歸者多,惟斷不可入政界,入黨派,結(jié)黨亦宜少待,但遷《國風(fēng)》歸,或辦一法政大學(xué),以為立足點,漸漸與社會接洽,為一無形之團體,待時機已熟,然后生發(fā)他種事業(yè)?!彼脖硎举澇蛇@種意見。但他在信中所透露的康有為的態(tài)度,倒是希望梁啟超能在政府或內(nèi)閣中占有一席位置,袁世凱想來是不會反對的,如果說有人反對的話,也只有南方的革命黨,“今用人之權(quán)全是南北協(xié)定,而南方議院權(quán)特重,豈有容我輩回翔之地耶”?(同上,624頁)

在萬木草堂的老同學(xué)中,身處海外的徐勤最擁護老師康有為的意見,他多次致信康有為,責(zé)問梁啟超遲疑不決的原因:“究竟遠(梁啟超,有孟遠之稱)不知何故,弟子百思不得其解,乞即促其行。港中同志因遠不行,無不大憤,各埠亦然,弟子亦不能為之解。當(dāng)去年十二月和議未成,遠如北行,則今日閣席必分一席,今若喪家之狗,無所歸宿,言之氣結(jié)。吾黨之弊,全在理想太多,實事全無,不免有文人習(xí)氣,豈能立于競爭之世耶?”所以,當(dāng)他聽說梁啟超已有回國打算時,異常興奮,馬上致書梁啟超:“大駕月內(nèi)返國,合并各黨為一黨,與黎(黎元洪)為一黨領(lǐng)袖,聞之狂喜。”(同上,626~627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