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個白癡至極的問題。你這么問,群臣們該如何回答呢?
果然,他們迷茫了:太皇太后的意思,難道是嫌我們夸得不夠?
于是,他們決定升級。
又一道奏章被炮制了出來,上面寫道:“其實大司馬王莽的功德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霍光,只有輔佐周成王的周公可以和他相比。比如,老天同樣降下了白雞這樣的祥瑞。雖然時間上隔了千年,但表達(dá)的意思卻是一樣的。圣明的君王應(yīng)該做到賞罰分明,臣下有了巨大的功勛,就得授予他與之相配襯的獎勵。周朝的周公獲得了公爵的封號,大司馬同樣立下了穩(wěn)定局勢、安定國家的莫大功勛,所以應(yīng)該按照周公的標(biāo)準(zhǔn),授予王莽安漢公的稱號,并增加其封邑,以求上順天意,下順民意啊?!?/p>
大臣們把周公都搬出來了,王政君再也不敢繼續(xù)問下去了。直接吩咐掌管此事的尚書:就照大家的意思辦吧。
可就在這時候,一直沉默不語的王莽卻發(fā)言了。
王莽說:“我做的那些事,名義上是我做的,其實多虧了孔光、王舜、甄豐、甄邯等人的出力相助,所以希望太后獎勵一下這四位就行了。至于我那點微不足道的功勞,我看就算了吧?!?/p>
很明顯,這是王莽在為下屬們謀福利——上司就得這么當(dāng),碰上好事時,你若是光想著自己,那等你碰上壞事時,你的部下們肯定也會光想著他們自己。
上司的工作既然做到位了,那下屬也不能沒有表示。
于是,甄邯作為黨羽代表,再次向王莽表了忠心,他稟奏王政君:“對君王來說,不偏不倚是基本的道理。大司馬王莽有安邦定國的功勞,不能因為他是太后您的親屬,為了避嫌而不予表彰?!?/p>
王政君覺得甄邯說得有道理,就照著這個意思給王莽發(fā)了一個詔書,詔書的結(jié)尾還著重強(qiáng)調(diào):希望你千萬不要推辭。
王莽當(dāng)然得推辭。
關(guān)于這點,我們真不能說他虛偽,作為政治策略來講,這太常見了。你見過哪個想當(dāng)皇帝的準(zhǔn)皇帝,不是在臣下們?nèi)宕螒┣笙虏琶銖?qiáng)登位的?連《水滸傳》里最忠義無二的晁蓋,當(dāng)初也是在與林沖謙讓了一番之后,才肯坐上梁山的頭把交椅。至于后來的宋江,更是上演了堅持不就卻最終不得不就的好戲。
——對于王莽的推辭,王政君的對策是再下詔書。
而王莽的對策是再次推辭。王政君只好繼續(xù)……
如此你來我往,姑侄倆大戰(zhàn)了五六個回合。眼看著要演變成持久戰(zhàn),王莽虛晃一槍,改變了戰(zhàn)術(shù):他稱起病來。
說到稱病,這也是政治對決中常見的一招撒手锏。當(dāng)年,司馬懿稱病一年半,結(jié)果出其不意,發(fā)動“高平陵事變”,干掉了老對手曹爽,獨(dú)掌大權(quán)。袁世凱稱病三年,結(jié)果奇貨可居,將整個清廷掌控于股掌之中,后來還差點把整個中國收進(jìn)自己囊中。
王莽一稱病,王政君沒轍了。
大臣們只好說:“看來偉大的大司馬是真的不想接受獎勵啊,那就按照他的意見,先賞賜孔光等四人吧?!?/p>
王政君嘆一口氣:“好吧?!?/p>
這年二月,王政君下詔:“加封太傅、博山侯孔光為太師,任命車騎將軍、安陽侯王舜為太保,兩人都增加封邑一萬戶。左將軍、光祿勛甄豐升為少傅,封廣陽侯。侍中、奉車都尉甄邯加封為承陽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