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沈鈞儒:“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6)

民主的追求 作者:秦立海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黨政府先后設立了國防參議會和國民參政會,沈鈞儒被聘任為參議員和參政員,積極為抗日救國獻計出力。1938年7月,國民參政會舉行第一屆第一次會議,沈鈞儒在會上提出了《切實保障人民權利案》,要求國民黨政府取締使用非法手段對抗日群眾進行迫害,釋放在押政治犯,保障人民言論、出版、集會自由等。在隨后開展的民主憲政運動中,沈鈞儒更是積極參與其中,并始終站在運動的潮頭。他曾說:“從民元前我就參加了憲政運動,直到現(xiàn)在,憲政一天不完成,我就還是憲政運動的積極分子。”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動方針,并決定設立“防共委員會”,致使國共關系日趨緊張。為了調(diào)解國共關系,沈鈞儒、鄒韜奮和梁漱溟、黃炎培等人于同年11月成立了“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但當蔣介石從梁漱溟口中得知有沈鈞儒、鄒韜奮參加時,非常不滿地說:“他們是中共的外圍,怎么能和你們搞在一起?”梁漱溟只好解釋說:“以我所知,兩位并沒有成見的,與其讓他們在這一組織的外面,還不如約在里面?!笔Y介石才點頭默許。

蔣介石將沈鈞儒等人視為“中共的外圍”,并非完全是捕風捉影。1939年夏天,沈鈞儒在重慶就曾向周恩來提出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要求,當時周恩來表示:“先生現(xiàn)在是民主黨派的負責人,不參加比參加了作用更大,對工作更好?!鄙蜮x儒服從革命需要,遂未堅持入黨要求。新中國成立后,沈鈞儒又曾兩次提出入黨要求,但基于其特殊身份和地位,中共仍然希望他能夠留在黨外,并由周恩來出面,將其定位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

由于沈鈞儒的左派立場,1941年3月,在決定將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時,有人認為沈鈞儒及其領導的救國會與中共關系過于密切,擔心將他們吸收進來,會被國民黨蔣介石視為“中共外圍的擴大”,因此建議沈鈞儒和救國會暫不參加。沈鈞儒為顧全大局,只好表示同意,直到張瀾接任民盟主席后,才于1942年1月率領救國會正式加入民盟,從而大大增強了民盟的戰(zhàn)斗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